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方珍珍
开封大学医学院、开封市卫生学校 河南省开封市 475000
一、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然而在社会转型、多元文化冲击等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认识模糊,理论学习浅层化
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核心内容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解,多停留在课本知识的记忆层面,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理论学习流于表面,未能真正领会其内涵和现实意义。部分学生认为政治理论与自身生活关联度低,学习主动性不足,甚至存在应付考试的心态。尤其在多元思潮影响下,一些学生对西方价值观念产生盲目崇拜,对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制度优势缺乏理性认同,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存在敷衍态度,甚至被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言论误导,导致政治立场摇摆、信仰根基不牢。同时,政治参与意识薄弱,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割裂,缺乏“家国同频”的责任感,对社会公共事务关注度低,难以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理想与现实脱节,缺乏行动自觉
一些大学生对“理想”的理解空泛并且抽象,对个人理想的设定模糊空泛,既没有结合自身能力规划具体目标,也没有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想得多、做得少”,理想沦为“口号式的空谈”。面对学业压力、就业竞争等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容易产生焦虑或者消极心态,将理想视为“遥不可及的幻想”,缺乏直面困难的勇气,甚至出现“躺平”“佛系”的逃避心态;部分学生在学业、职业选择中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规划,更倾向于“短平快”的回报,对需要长期投入的理想目标缺乏坚持,遇到到挫折时轻易放弃,奋斗精神逐渐弱化,难以在困境中保持向上的动力。
3、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与实用主义倾向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现实利益诱惑增多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追求逐渐被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主导,呈现出明显的短视化倾向。这种倾向首先体现在对“成功”的定义上:不少学生将“就业薪资高低”“社会地位优劣”视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核心标尺,过度聚焦短期利益的实现,对需要长期投入、慢见成效的理想目标缺乏坚守的耐心。例如,在专业选择时,他们往往优先追捧所谓的“热门行业”“高薪专业”,即便与个人兴趣相悖也在所不惜,鲜少考虑自身特长或社会长远需求;参与社会实践时,更关心活动能否为简历“增色加分”,而非体验服务社会的意义、积累奉献他人的价值。更深层的影响在于,这种实用主义心态使得部分学生忽视精神价值和社会贡献,集体观念弱化,在团队协作中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得失,缺乏奉献精神。
二、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
部分高校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这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没有充分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讲解,使得教育内容显得空洞、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若只是单纯地阐述其内涵和意义,而不结合社会上的正能量事例以及反面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认同,更难以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准则中。
2、教育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也会采用一些座谈会、讲座等形式,但这些活动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部分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对网络资源的利用不足,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导致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
3、教育环境复杂
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文化产品等多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传播西方的价值观、政治理念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误导。例如,一些西方影视作品中宣扬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容易使部分大学生受到影响,对我国的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从国内环境来看,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如贫富差距、就业压力、社会不公等,这些现实问题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困惑和焦虑,进而影响他们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此外,校园内的不良风气,如学术不端、攀比之风等,也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4、学生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00 后”,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面对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逃避心理,导致理想信念动摇。还有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过于关注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和集体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此外,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理论问题难以进行深入分析和正确判断,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高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搞好理想信念教育,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也是新时期高等学校的艰巨任务,也是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者应当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优化教育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回应时代需求。要紧密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与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成长需求相结合,增强内容的现实性与回应性。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可以结合我国的脱贫攻坚成果、科技创新成就等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此外,还可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另外,理性信念教育需要贴近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成长规律,避免“成人化”视角下的内容错位。要区分不同阶段学生的内容侧重。入大一阶段侧重“三观”启蒙,融入“大学适应与人生目标”等内容;大二、大三阶段侧重“价值深化”,结合专业学习挖掘理想信念元素;大四侧重“实践转化”,将理想信念与职业规划与社会责任相衔接。最后还要注入青春视角的表达元素,在内容呈现上减少“说教式”语言,增加互动式话题设计,在代入式思考中主动接纳内容,而非被动接受灌输。
2、创新教育方法
理想信念教育长期以来多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式,具体途径集中在舆论宣传与学校教育层面,例如开展理论学习、组织报告会等。然而,若这些方法和途径缺乏创新,长此以往便容易陷入操作上的惯性,进而滋生形式主义。因此,当前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创新,需要着重考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化虚为实,即要善于运用典型事例来说明问题,让学生体验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以达到教育目的;二是方法灵活多变,加强参与性,增强渗透力。比如,开展红色旅游,让学生到具体的地点、感受具体的实物、增强感染力,加强教育的效果;三是以情感人,加强主动性。在党团组织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四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渠道。例如,开设网络课程、在线讲座、微视频等,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发布正能量的文章、视频和图片,开展线上互动交流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是加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支撑能为理想信念的生根发芽提供适宜土壤。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此外,还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和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弘扬正能量。
4、注重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线教育者的引导力与感染力,而辅导员、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群体,其队伍建设是筑牢理想信念教育根基的关键。一方面要强化政治素养,确保教育方向。通过系统培训,推动他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内涵与实践意义,确保在教育引导中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同时,需定期组织专题研讨,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动态,提升他们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答困惑的能力,让理想信念教育既“有高度”又“接地气”。另一方面要提升沟通能力,贴近学生实际,理想信念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要走进学生内心。应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沟通技巧的培养,让他们学会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关注的话题搭建对话桥梁。
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深入分析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通过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等措施,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未来的工作中,高校还应不断探索和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模式和方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使理想信念教育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 周曙光 .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现对策探究 [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129 ~ 132.
[2] 王忠桥.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J]. 观察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