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数字化转型下高中语文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作者

丁亚俊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黄桥中学 225411

一、引言

2023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体系”。这一政策背景下,“智慧课堂”作为数字化教学的核心载体,逐渐打破高中语文

教学的时空限制——从教师单一使用 PPT 课件,到借助 AI 学情分析、虚拟情境创设、跨平台互动等技术手段,语文教学正实现“文本解读”向“多维体验”、“统一教学”向“精准因材施教”的转变。

二、高中语文智慧课堂的核心构建维度

三、高中语文智慧课堂的实践案例——以《兰亭集序》教学为例

(一)课前:资源推送与学情诊断教师在智慧平台发布预习包:

王羲之生平动画视频;

《兰亭集序》高清字帖(可放大查看笔画细节);

3 道预习题:

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

文中“乐”“痛”“悲”三种情感的转换逻辑?

你对“死生亦大矣”的理解有什么困惑?)。

学情分析结果显示: 90% 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点,但 75% 学生对“情感转换”理解不深, 30% 学生提出“如何理解王羲之的生死观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据此确定课堂重点:情感脉络梳理与文化内涵探究。

(二)课中:互动探究与情境体验

情境导入:通过 AR 技术,让学生用平板扫描课本插图,“召唤”出虚拟的兰亭集会场景——茂林修竹、曲水流觞,学生可“走进”场景,点击人物查看其诗句,直观感受“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的雅趣。

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4 组,每组聚焦一个任务:

梳理“乐”的具体表现(从环境、活动、人物三个角度);

分析“痛”的原因(个体生命短暂与美的易逝);

解读“悲”的深层内涵(对生死的理性思考);

联系魏晋玄学背景,探究王羲之生死观的独特性。

各组通过平板共享文档记录讨论成果,教师实时查看并推送补充资料(如魏晋士人“放达”与“忧生”的矛盾心理研究)。

即时反馈:每组推选代表,用平板投屏展示成果,全班投票选出“最佳解读小组”,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如“悲”与“消极”的区别)进行点拨,结合学生提出的困惑,补充《世说新语》中王羲之的相关记载,帮助学生理解其生死观的积极意义。

(三)课后:拓展提升与评价反馈

分层作业:

基础组:临摹《兰亭集序》字帖,拍摄照片上传平台,教师点评笔画规范性;

提升组:撰写短文《从〈兰亭集序〉看魏晋文人的精神世界》,平台自动检测字数与错别字,教师点评立意与论证;

拓展组:制作“魏晋文人雅集”主题 PPT,小组合作完成后在班级展示。

评价反馈:平台生成“个人学习报告”,显示该课预习正确率( 85% )、课堂发言次数(3 次)、小组贡献度(优秀)、作业得分(提升组88 分),并提示“需加强对魏晋文化背景的拓展阅读”,教师根据报告对个别学生进行线上答疑。

四、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问题1:技术操作占用教学时间,影响课堂节奏

部分教师因不熟悉智慧平台操作,导致课堂中频繁出现“卡顿”(如投屏失败、功能误触),打乱教学思路。解决策略:

培训机制:学校定期开展 “技术 + 教学” 融合培训,结合《荷塘月色》等教学案例,讲解调用虚拟场景、设置互动答题时间等操作,而非单纯工具培训。

支持制度:建立 “技术助教” 制度,由信息技术教师或熟练学生担任助教,负责课堂技术支持,让语文教师专注教学内容。

(二)问题2:过度依赖技术,忽视文本深度解读

部分课堂中,教师将大量时间用于播放视频、开展线上互动,导致文本解读流于表面(如《登高》教学中,仅让学生观看杜甫生平视频,未深入分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的七重悲意)。解决策略:

技术服务原则:明确 “技术服务于教学”,每一个数字化环节对应具体教学目标,如使用 VR 场景是为理解文本环境描写,而非单纯吸引注意力。

技术暂停点:使用数字化工具后,留出 5-10 分钟让学生回归文本,通过纸质批注、小组讨论等传统方式,深化文本理解。

(三)问题3:学生数字素养差异,导致参与度不均

部分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学生)因家庭设备不足、操作不熟练,在智慧课堂中参与度较低,形成“数字鸿沟”。解决策略:

设备兜底保障:建立智慧教室开放制度,允许学生课后使用设备;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平板借用服务。

小组互助模式:将数字素养强弱学生分组,前者帮助后者完成操作;教师重点关注薄弱学生,给予一对一指导。

五、结语

高中语文智慧课堂构建并非 “技术叠加”,而是以核心素养为灵魂,重构 “教 - 学 - 评” 流程。技术让语文教学更具温度 —— 帮助学生 “读懂” 文本,更引导 “走进” 文化与人性,实现 “以文化人”。未来需在 “AI 个性化荐书”“跨学科融合(如结合历史数字博物馆教文言文)”等方面探索,让数字化成为语文教学改革 “加速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Z].2023.

[2] 何克抗. 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本质区别[J]. 基础教育参考,2022(05):5-8.

[3] 王荣生 .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重构研究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4]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