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体系化路径探析
彭译侬 张悦悦 赵欣茹 姜昊
大连海事大学
第一章 引言
1.1 背景与意义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对学校党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构成,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优秀人才的重任。加强高校党员教育培养体系化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在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阵地作用,推动高校发展,助力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2 现状与存在问题
通过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以及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研究的调研发现,高校在党员教育和管理方面进行了诸多理论与实践探索并取得不少成果。一是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面临新挑战的研究,如钱立贤提出经济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冲击学生党员“三观”和理想信念 [1]。玲玲认为大学生对党认识不足、缺乏模范带头作用、党组织生活不严格等带来挑战 [2]。二是关于开展高校党员教育体系化意义的研究 , 江里程着重强调了加强党员教育对于优化党员队伍建设的意义。通过对党员的全程全方位教育,净化党员队伍环境,有助于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3]。孙冰指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存在全程性及覆盖性较差等问题[4]。
调研发现,当前高校党员教育培养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全程性与覆盖性不足,部分高校忽视入党申请人培养,积极分子教育“突击”且活动少、覆盖差,如某高校近 30% 申请人未接受系统入党前教育;二是深入性与创新性欠缺,党员对教育内容理解浅,学习形式内容模式化,缺乏贴近青年活动;三是阶段性与连续性薄弱,各阶段培养教育内容形式相似、针对性差,且衔接不畅、连续性不佳。
第二章 高校党员教育培养体系化的理论框架构建
高校聚焦党员教育培养体系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托智慧党建平台与线下党校两大载体,构筑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的创新体系。通过构建“三关递进,五维协同”培养模式,建立教育培养积分制管理机制,实现“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阶段性、系统性教育培养,全方位打造“养成系”党员培养计划。
“三关递进,五维协同”培养模式中,“三关”指实现党员“入口关”“过程关”“出口关”的阶段性递进教育培养。“入口关”注重对入党申请人和积极分子的初步筛选与基础教育;“过程关”强化对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深度培养与考察;“出口关”关注正式党员的持续教育与作用发挥。“五维”是从“政治表现、理论学习、专业学习、工作实践、明德守纪”5 个维度全方位构建教育培养指标体系。例如,政治表现维度可细化为参与党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对党的重大决策的态度等;理论学习维度包括在线学习时长与成绩、参与党课培训的次数等。旨在从青年党员培养发展过程中实现教育管理系统化、培养目标指标化、成长进步可视化。
第三章 高校党员教育培养体系化的实施路径
3.1 组织制度与培养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组织制度与管理体系是基础。实现党员“入口关”“过程关”“出口关”的阶段性递进教育培养,使教育管理系统化、培养目标指标化、成长进步可视化。构建党委集中培训、党支部“三会一课”日常培训以及党员自学相结合的“三级联训”体系,推动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工作有计划落实。在组织发展上严格程序、严把标准,在日常管理中注意继续教育问题。还需要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例如党员发展规范、组织生活制度、教育管理条例、支部考核办法、档案管理规范等。
3.2 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平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党员教育培养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例如,邀请党建专家进行讲座,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等。搭建多样化的教学平台,如课堂教学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传授知识;网络教学利用在线课程、学习平台等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实践教学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党员的实践体验。
3.3 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
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增强高校党员教育培养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实行模块化管理设置,分思想教育、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和个性发展等多个管理模块,初步形成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学科学习、素质教育、实践能力三合一的管理模式。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3.4 学习载体与资源整合
整合学习载体和资源,为高校党员教育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党校、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加强与校外企业、社区等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党员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传播党的知识和理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5 党员全方位成长维度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建立党员教育管理量化考核指标是确保党员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导向性原则,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构建一套覆盖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新生四类人群,涵盖“政治表现、理论学习、专业学习、工作实践、明德守纪”五个维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每个维度下又细化为若干具体指标,如政治表现维度下的“参与党组织生活积极性”、理论学习维度下的“在线学习时长与成绩”、工作实践维度下的“志愿服务次数与质量”等。通过量化考核,全面、客观地评价党员的成长和进步,为党员教育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深入探讨高校党员教育培养体系化问题,通过构建“三关递进,五维协同”培养模式和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党员阶段性、系统性教育培养。结果表明,该模式和体系能有效提升高校党员教育培养质量,增强党员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切实提升发展党员质量,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未来,高校党员教育培养体系化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一方面,要依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持续完善培养模式与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如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个性化推荐和智能评估;另一方面,加强高校间经验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智能化、个性化发展,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钱立贤 . 论制度建设对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意义及实现途径[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3(05):18-21.
[2] 玲玲 . 基于第二课堂的党员培养教育体系探索 [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3.
[3] 引导高校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先进性作用 . 陈江江 . 人民论坛 ,2018.
[4] 江里程 . 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 [J].唯实 ,2015,(01):7-9.
[5] 孙冰 , 高宝棣 .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全过程培养教育路径探究[J]. 现代交际 ,2021,(16):139-141.
[6] 陈静 .“三轴并行”构建党员教育体系 [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3,(05):59.
[7] 陈瑞三 , 谷新萍 . 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J]. 党政干部学刊 ,2025,(03):60-65.
项目基金:本论文系 2024 年度党建研究课题“党员教育体系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