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指治理:高校网络民意直通机制的构建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黄思清
湖南文理学院 湖南省常德市 415000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制度优势,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1]。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新时代大学生是当代社会中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的典型青年代表。大学生是我国政治稳定和继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政治参与素质与能力对我国民主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发展有着较强的重要意义[2]。然而,目前大学生在政治参与中的表达渠道较为有限,存在“参与面较小、参与活力欠缺”的矛盾。大学生对外界充满强烈兴趣,但同时缺乏冷静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3]。
1 理论基础
“一个治理良好的社会 , 政治行为得到合理的规制 , 无论‘治者还是‘治于人者’, 都能够在制度化的规范中行动[4]。”无论立足国家视域,还是大学生视域 , 都有必要对网络数字空间的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进行适度的规制[5]。
在价值层面,“以人为本” 是核心导向。网络民意直通机制需服务于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通过保障学生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培养其公共精神与责任意识。在结构层面,需破解 “碎片化治理” 难题。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普遍存在部门分割(如学工、信息、后勤系统分立)、数据壁垒(如教务与学工系统不互通)问题。整体性治理理论主张通过组织重组与流程再造,建立 “监测 - 预警 - 响应 - 反馈”闭环系统[3]。湖南省推进的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即体现该思路,其要求通过数字赋能“优化服务流程、完善保障体系、拓展数据运用”。在过程层面,全媒体矩阵协同是关键机制。整合易班、企业微信、校园BBS 等平台,构建多媒介联动响应链,实现舆情引导与诉求解决的统一。湖南高校的实践表明,需特别注重学生主体参与,通过培育“学生网络大V”“自治委员会”等力量,形成校- 生协同治理网络。
2 主要问题
基于调研数据与典型案例分析,湖南高校在探索大学生民意直通机制过程中,面临平台碎片化、处理滞后、参与失衡和协同低效等关键障碍。
2.1 信息孤岛化
湖南省内高校普遍存在 “一校一平台”现象,各校独立开发系统(如湖南大学“一网通办”、中南大学“智慧中南”),导致数据接口不兼容。调研显示, 78.3% 的学生需在不同平台重复提交诉求。省级层面虽建有教育政务云平台,但仅 30% 高校完成对接,归因于三无状态:无统一数据标准、无强制接入机制、无共享激励机制。例如,某高校教务系统故障投诉需同时在“教学管理平台”与“后勤服务 APP”提交,且数据无法互通,延误问题解决。
2.2 反馈滞后性
非紧急诉求平均处理周期达10.2 个工作日,远超学生预期(<3 天)。滞后主因在于线性审批链条(学生→辅导员→部门→校领导→部门)和编制约束:多数省属高校的网信办仅配置 3-5 名专职人员,却需日均处理 200+ 条诉求 24。更深层矛盾在于资源错配—— 70% 的咨询类诉求由人工审核,但AI 客服仅应用于 15% 高校。
2.3 算法代表性偏差
高校网络民意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存在“技术偏见”,易放大活跃群体声音,忽视边缘学生诉求。例如,农村生源、少数民族或数字素养较低的群体,其参与度和可见度普遍偏低。算法偏好热点内容推送(如宿舍空调),忽视冷门诉求(如助学金发放),形成“沉默多数”的表达困境,影响平台的全面代表性与公平性。
2.4 跨部门协同梗阻
学生诉求涉及多个职能部门时,往往因权责不清、流程不畅而被搁置或延误。目前多数高校尚未建立清晰的跨部门响应机制,缺乏标准
化的权责清单与闭环反馈流程。同时,诉求处理并未纳入相关部门的考核指标,缺乏激励手段,影响工作人员积极性和部门间协同效率,制约民意直通平台的综合治理功能。
3. 路径构建
为系统破解当前高校网络民意直通机制中存在的信息割裂、反馈迟滞、算法偏差与协同梗阻等深层困境,需构建一套集平台整合、流程优化与制度保障于一体的整体性治理路径,提出具有普适推广价值的“一核双链三体”协同模型。从数据、流程与结构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打通从信息采集到反馈转化、从个体参与到制度响应的全流程链条,通过数据集中、流程优化与结构协同,重塑高校网络民意治理新范式,为提升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制度性支撑和可复制路径。
3.1 一核:统一数据中枢,构建全域互通的信息底座
以省级教育数据平台为枢纽,统筹整合高校内部各类业务系统与诉求平台,实现诉求数据的标准统一与集中流转。通过制定覆盖诉求类型、处理时限、反馈状态等核心字段的数据共享目录,推动系统间的接口兼容与平台对接,打破“一校一平台”带来的系统封闭与重复建设。统一入口与统一数据源的构建不仅减少师生多头填报的负担,也为跨校、跨部门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底层支撑,奠定了民意数据的互认互用基础。
3.2 双链:服务链与决策链联动运行,实现治理响应闭环
在服务链条上,构建集语音识别、智能分流、流程追踪于一体的快速响应机制,提升诉求处理的即时性与精准性。依托智能预审与限时办结制度,推动诉求事项“即收即转、即转即办”,对超时未处理事项实行自动提醒与问责升级,保障民意回应的刚性兑现。在决策链条上,依托数据中枢持续积累高校民意大数据,形成问题分布图谱与趋势报告,为治理评估、政策调整与制度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从“个案处理”向“结构治理”的跃迁。
3.3 三体:学生—技术—制度多元协同,构筑公平可持续的运行生态
学生层面,强化其在网络民意机制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积分奖励、治理学分、参与认证等方式,激发其参与积极性和制度认同感,推动其从“被服务对象”转变为“共治合伙人”;技术层面,构建多语种识别、算法纠偏与数据留痕等工具体系,提升对边缘群体与冷门议题的捕捉能力,有效应对表达差异与参与不均问题;制度层面,建立权责清晰、激励明确的规章体系,将诉求响应效率与满意度纳入单位绩效考核与经费分配机制,确保多部门协同响应有规可依、有责可循、有力可施。通过学生赋权、技术增能、制度刚性三维协同,快速解决学生需求。
高校网络民意直通机制在实践中初步展现出连接学生诉求与高校治理的积极潜力,但在平台整合、响应时效、技术公平与部门协同等方面仍存在结构性短板。基于现实困境,构建“一核双链三体”协同模型,不仅为提升高校治理的科学性与回应性提供了可行思路,也为区域教育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完善积累了经验,真正实现高校学生“诉有所门、言有所应、事有所解”的网络治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党的二十大报告》[N]. 人民日报 , 2022-10-17.
[2]. 周琪, & 李壹凡.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视界观 , (2020). 000(014), P.1-1.
课题项目:2025 年常德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研究专项课题 : 健全民意直通机制的路径研究——基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调查与实践
作者简介: 黄思清(1991—),女,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 高校思政教育,作者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