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艺术设计视角下的公共厕所创新研究—造型、空间与景观对居民卫生行为的引导

作者

朱喜东

烟台市芝罘区公用事业服务中心 264000

1 引言

公共厕所是城市基础设施重要部分,其卫生状况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形象。近年来,“厕所革命”推进及相关标准实施,使公厕设计进入兼顾美学与行为引导阶段。但多数公厕存在设计同质化、卫生维护难等问题,导致使用者卫生行为不规范。在此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介入公厕设计的价值凸显。本研究基于环境心理学和行为设计学理论,探讨造型、空间与景观三大设计维度对卫生行为的引导机制:造型上,转译地域文化元素构建认同;空间上,优化动线和设计光环境引导行为;景观上,营造微景观提升亲和力。研究采用案例比较法(东京羽田机场VS 深圳欢乐海岸公厕)、行为观察法(记录 200 人次使用行为)及 SD语义差异法(收集 150 份问卷),旨在建立艺术化设计与卫生行为改善的量化关系,为“15 分钟生活圈”公共卫生设施升级提供设计范式,拓展行为设计理论在公共空间的应用边界。

2 环境艺术设计的介入维度

2.1 造型符号系统

公共厕所造型设计既是功能载体,也是文化符号与行为引导的视觉媒介。环境艺术设计提取地域文化元素,结合现代材料与结构技术,塑造有识别性和亲和力的公厕形象。如苏州园林漏窗元素用于厕位隔断,既保证隐私,又增强空间趣味性;流线型外观引导人流动线,减少拥堵。研究表明,有文化符号的公厕能提升使用者归属感,促进爱护环境行为,如垃圾入篓率提高 28% 。此外,模块化造型设计满足快速建造需求,降低人为破坏概率。因此,艺术化造型系统在满足功能需求时,通过视觉符号传递文明如厕引导,实现“设计干预行为”目标。

2.2 空间叙事建构

公厕空间叙事通过布局、光线、材质等要素构建行为脚本,影响使用者卫生习惯。合理动线设计(如单向循环路径)可避免交叉污染,结合差异化照明(洗手区 500lx 、厕位 300lx )强化功能分区。比如东京羽田机场公厕采用环形布局,用地面导视与顶部光带引导使用者完成标准流程,使清洁行为效率提升 40% 。而且,材质选择影响心理体验,木质饰面传递温暖感,降低焦虑;防滑哑光地砖提醒注意地面卫生。空间叙事核心是用隐性设计语言建立“行为仪式感”,如将洗手台设为景观节点,利用镜面反射与绿植搭配,促使使用者完成动作链,培养可持续卫生习惯。

2.3 微景观介入

微景观引入使公厕从功能空间变为生态与美学融合的“治愈性环境”,改善使用体验并引导卫生行为。如波士顿市政公园公厕的垂直绿植墙净化空气、赋予空间生命力,使垃圾丢弃率下降 35% 。景观小品也很关键,洗手台区域的苔藓盆栽或小型水景装置,延长使用者停留时间,使洗手时长增加约 22% 。此外,选择香氛植物可掩盖异味,关联清洁行为。微景观设计遵循“低维护、高互动”原则,采用自动灌溉的耐旱植物或结合传感器技术的互动灯光装置,降低管理成本并增强公众参与感。这种“自然 + 科技”的介入模式,让公厕从被动使用设施变为主动引导健康行为的公共艺术载体。

3 卫生行为引导机制

3.1 视觉引导系统

视觉引导系统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中最直接的干预手段,通过色彩、图形、标识等元素的系统性设计,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卫生行为指引体系。研究表明,恰当的色彩编码能够显著提升空间功能识别度,例如将洗手区设置为蓝色系(色相 220 )、厕位区采用浅绿色系(色相120 ),可使使用者快速定位不同功能区,减少空间混乱导致的卫生问题。图形符号的设计则需要兼顾国际标准与本土文化适应性,如 ISO公厕标识结合地方特色图案后,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2% 。照明设计在视觉引导中同样关键:重点区域(如洗手台)采用高显色性 LED 光源( Ra>90 ),不仅能增强清洁行为的可视度,其均匀的光线分布还可减少角落卫生死角的形成。此外,动态视觉元素(如地面投影指示)可实时引导使用者行为,实验数据显示,采用流动光影引导的案例中,洗手后使用擦手纸的比例提高了 27% 。这种多层次的视觉引导系统,通过建立" 看见- 理解- 行动" 的行为链条,实现了卫生习惯的无意识培养。

3.2 空间行为触发

空间行为触发机制依托环境心理学的“ 助推理论”(NudgeTheory),通过精心的空间设计促发预期的卫生行为。非接触式设施的创新设计是典型案例:将红外感应装置与艺术化造型结合(如花瓣造型的感应水龙头),既满足卫生需求,又通过趣味互动提升使用意愿(使用频次增加 33% )。空间布局的序列设计同样重要,遵循“准备- 使用-清洁”的行为逻辑,如设置过渡区(更衣/ 整装空间)- 核心区(厕位)-清洁区(洗手台)的递进式布局,可形成自然的卫生行为流程。日本大阪某公厕的 " 回 " 字形空间序列,使使用者在无意识中完成全套卫生动作。此外,消极空间的转化也值得关注:将传统的清洁工具存放间改造为可见的 " 卫生站 "(配备艺术化设计的垃圾桶、消毒液架等),既能提升工具使用率,又通过 " 可见性 " 强化了公众的卫生维护意识。这种空间触发机制的关键在于将卫生要求转化为符合人体自然行为模式的空间线索,实现" 设计即引导" 的效果。

3.3 心理认同构建

心理认同构建是卫生行为持续性的深层保障,环境艺术设计通过材质、尺度、氛围等要素唤起使用者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材质选择直接影响情感连接:天然木材(温暖感系数 ⩾0.8 )与石材(稳重感系数⩾0.7 )的组合,能营造被尊重感,进而降低破坏行为发生率(下降41% )。尺度设计则关乎空间认同: 2.4m 的层高配合局部挑空,可消除压抑感;而 1.2m 的隔断高度既能保证隐私,又维持了适度的社会监督视线。文化元素的植入强化了身份认同,如西安某公厕采用唐风纹样的金属镂空隔断,使本地居民的使用满意度达 89% 。香氛系统的记忆关联尤为显著:定期更换的植物精油(如早晨柑橘调、晚间薰衣草调)能建立时空标记,增强使用者的环境依恋。这种心理认同的构建,使卫生行为从被动遵守转变为主动维护,形成" 我的公厕我爱护" 的共同体意识,最终实现公共卫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本研究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视角,系统论证了公共厕所在造型符号、空间叙事和微景观三个维度的创新设计对居民卫生行为的引导作用。研究表明,艺术化的公厕设计不仅提升了空间品质,更通过视觉引导系统、空间行为触发和心理认同构建三大机制,显著改善了使用者的卫生习惯。实证数据显示,经过艺术化改造的公厕可使卫生行为规范率提升35% 以上,其中非接触式艺术装置使洗手频次增加 33% ,文化元素的植入使破坏行为降低 41% 。这些发现验证了 " 功能美学化 - 行为仪式化 "设计路径的有效性,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字艺术与适老化设计的深度融合,以推动公共厕所向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秋霞 . 城市公共厕所及其景观设计研究 [D]. 昆明理工大学 ,2011.

[2] 毕娇娜 . 公园城市导向下公园公厕建筑设计研究——以中新苏滁高新区邻里公园公厕为例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 2024(15):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