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场域理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林航

宁波大学法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1

一、引言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阶段迈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阶段,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就业局面愈发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仅与毕业生自身的职业前景及生活满意度紧密相连,还对社会稳定和谐以及高等教育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场域理论为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场域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出发,能够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从而找到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提升路径。

二、场域理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概述

(一)场域理论的基本内涵

场域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他认为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是由各种客观关系构成的网络。场域中的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斗争和利益博弈,通过占有和运用资本(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来争夺有利位置,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利益。场域具有自主性、关系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与评价指标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与就业结果的综合体现,包括就业机会的获得、就业岗位的性质、就业待遇、职业发展前景、工作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评价指标可以构建为多维度体系,如就业稳定性、薪酬水平、专业对口度、职业发展空间、工作环境等。

(三)场域理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联性

场域理论为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涉及多个场域的复杂过程,包括高校场域、社会场域、家庭场域等。不同场域中的资本占有和运用情况、主体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质量产生影响。例如,高校场域中的文化资本积累会影响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进而影响其在社会场域中的就业竞争力。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就业形式多样化、就业渠道多元化等特点。然而,就业质量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从就业稳定性来看,部分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就业流动性较大;薪酬水平方面,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些毕业生的薪酬待遇难以满足其生活和发展需求;专业对口度方面,部分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关,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而一些新兴产业和急需紧缺领域的人才却供不应求。二是就业能力不足,部分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三是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完善,高校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就业信息服务不够畅通。

四、场域理论视角下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高校场域因素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教育质量、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等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优质的高校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合理的专业设置能够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增加就业机会。优秀的师资队伍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指导和实践经验传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社会场域因素

社会场域中的经济形势、产业结构、就业政策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经济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就业市场的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就业机会增多,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对较高;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会改变就业结构,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为毕业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支持和保障。

(三)家庭场域因素

家庭场域中的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网络、家庭文化氛围等对毕业生就业选择和就业质量也有一定影响。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毕业生可能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进行职业探索和发展,而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可能更注重就业的稳定性和薪酬待遇。家庭社会关系网络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顺利进入职场。家庭文化氛围会影响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观念,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能够培养毕业生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

五、场域理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一)优化高校教育场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优化专业设置,加强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建设,提高专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融入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构建良好社会场域,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支持力度,如提供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加强就业市场监管,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打击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就业信息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服务。

(三)协调家庭场域支持,形成就业合力

家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就业观,尊重毕业生的职业选择,给予毕业生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和职业发展空间,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毕业生可通过助学贷款、求职补贴等途径缓解经济负担。家庭应积极拓展社会关系网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但要注意避免不正当的就业干预。同时,家庭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培养毕业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促进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四)加强场域间互动与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高校、社会和家庭三个场域之间应加强互动与合作,形成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合力。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了解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和资源。社会应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平台作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家庭应与高校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学习和就业情况,配合高校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三个场域的协同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和发展空间。

结论

本文以场域理论为视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展开深入探究。剖析现状后发现,就业质量在稳定性、薪酬、专业对口度等方面存在不足,且受高校、社会、家庭等多场域因素交织影响。基于此,提出优化高校教育场域、构建良好社会场域、协调家庭场域支持以及加强场域间互动合作等提升路径。未来,需持续关注各场域动态变化,不断优化提升路径,构建更完善的就业质量保障体系,让高校毕业生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实现高质量就业,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骆婉婷 . 场域理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 科教文汇 , 2025, (06): 7-10.

[2] 宋凌云 . 场域理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分析与对策 [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 2022, 32 (03): 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