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初中德育路径创新研究:基于“党建带团建”协同机制的实践探索
张浩然
合肥市行知学校教育集团 230011
一、初中德育工作的时代挑战与转型需求
当前初中德育工作面临多维挑战,这些挑战在的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在课程实施层面,德育活动长期与学科教学处于割裂状态,往往作为独立模块运行,难以融入日常教学体系。在 2021 年德育工作评估中发现,超过 60% 的德育活动与学科教学缺乏有效衔接,导致教育效果碎片化。在组织机制层面,党、团、队组织的育人功能尚未形成有效协同,各主体间缺乏制度化的联动机制。校党委在调研中发现,党支部、团委、少先队在工作计划、活动开展中存在重复交叉现象,资源整合度不足。在实施效果层面,现有德育载体与学生实际需求存在显著错位,活动形式化倾向削弱了教育效果。2022 年对 1200 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仅 35% 的学生认为德育活动贴近自身需求。
这些结构性矛盾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不足,亟需系统性解决方案。开展的市级课题《初中“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实践研究》(HJD21003),正是针对上述挑战进行的实践探索。该研究以组织协同理论为基础,通过重构德育工作体系,创新实施载体,优化运行机制,着力破解德育工作中的现实困境。其核心在于建立党组织统筹协调、团组织具体实施、学生组织广泛参与的协同机制,使德育工作从零散活动转向系统化工程。课题组成员在两年研究周期内,对集团内 6 个校区的德育工作进行全面诊断,结合瑶海区教体局“五心服务”理念,最终形成适用于行知的“五心服务”德育模式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二、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的系统建构
德育工作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价值认同的内化过程。的实践基于三重理论支撑:组织协同理论强调通过组织结构优化实现育人合力;体验学习理论注重通过实践参与促进价值体认;服务型管理理念倡导以支持性服务替代刚性约束。这三个理论维度共同构成了“五心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使德育工作从传统的管理约束转向价值引领。
在实施架构上,“五心服务”体系形成了五个维度的实践创新。在双向沟通机制建设方面,建立了师生定期谈心制度,要求班主任每周与 5 名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完善家校恳谈会机制,每学期组织专题家长会;创设“心灵驿站”心理健康支持平台,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2023 年,该校设立“校长接待日”制度,每月固定时间接待家长咨询,累计解决各类关切问题 120 余项,有效化解家校矛盾23 起。
文化浸润载体创新则通过开发校本读物,将地方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素材;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系统,记录学生思想行为变化轨迹;实施班级文化建设工程,打造特色文化墙。
关怀支持网络构建聚焦特殊群体需求,设立校园暖心服务站,建立寄宿生关怀机制。学苑校区为留守学生建立“生日关爱计划”,年均开展集体生日会20 余场。
志愿服务体系完善以党员先锋队为引领,建立学生志愿组织常态化运行机制。组建“行知志愿服务总队”,下设近20 支个分队,年均开展社区服务50 余次。
发展支持平台搭建则通过生涯规划指导、社团活动课程和研学实践,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开设近百门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开发“徽文化探究”、“科技创新实践”等特色课程。
三、实践路径与机制创新的深度探索
在组织协同机制建设方面,建立了“三位一体”组织架构。该架构明确党组织负责顶层设计与资源协调,团组织承担具体项目实施,学生组织广泛参与执行的协同链条。2023 年校园交通治理实践中,该校党委牵头联合瑶海区交警大队、红光街道制定《四十中分校交通综合治理方案》;团委组织 56 名青年教师成立“护学岗”;学生会组建“文明出行督导队”维持班级秩序。通过错峰上下学、定制公交专线、设置即停即走区等措施,校门口拥堵时间缩短 70% ,相关经验被合肥市多家媒体报道。
骨干培养实施双轨机制,通过党员教师与班主任结对计划,开展“德育微课堂”研讨活动。制定《党员教师德育能力提升计划》,要求每名党员教师每学期开发 2 个德育案例。同时建立高年级团员与少先队员帮扶制度,推行“团队衔接成长手册”,完善团队衔接机制。
美育德育融合创新打造校园戏剧节品牌项目。将艺术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体系,《虎门销烟》、《航天梦》、《青空之梦》等精品剧目、舞蹈作品纷纷呈现。在舞蹈创作中,学生通过查阅航天史料、采访科技工作者,将航天精神、文化自信融入艺术实践。2022 年《航天梦》获合肥市第十三届中小学文化艺术节舞蹈展评一等奖,印证了美育德育融合成效。
劳动教育实践拓展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网络。与王小郢污水处理厂、长江 180 艺术街区等共建实践基地;在校内设立“校园优化大师”工作室,创设节能监督员、食堂管理助理等岗位。
主体参与机制优化着力构建志愿服务体系。建立“教师引领- 学生自主- 家校协同”的服务模式,制定《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完善服务时长认证制度。年均开展社区服务50余次,服务覆盖 3 个社区,惠及居民 600 余人次。服务时长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入团推优、评先评优直接挂钩。
自主管理平台搭建推行班级事务学生负责制。在各班级设立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生活委员等岗位,实行轮值制度;建立校园活动学生策划团队,在学校艺术节、体育节等大型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估。
四、结论:德育创新的系统化路径
实践研究表明,初中德育创新需要系统化推进:组织协同是基础,通过党团队一体化机制建设,为德育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载体创新是关键,课程化实施路径使德育工作更具系统性和持续性;主体激活是核心,学生参与机制有效促进价值认同的内化过程。的实践验证了这三要素的协同效应。
“五心服务”德育模式通过系统整合组织资源、创新实践载体、完善运行机制,构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施框架。该模式在两年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思想品德考核优良率从 81% 提升至 93%;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下降 62% ;家长对德育工作满意度达96%。这些数据印证了模式的有效性。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深度融合路径。正在开发“五育融合”课程图谱,将德育元素融入学科教学、体育活动、艺术创作和劳动实践。在瑶海区“十大行动3.0”政策引领下,该校计划建立德育质量监测中心,构建德育效果评估模型,持续完善德育工作体系。
德育工作的深化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不断寻求平衡。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当教育者以组织协同为基石,以载体创新为路径,以主体激活为目标,德育才能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源泉,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 . 德育原理研究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 刘铁芳 . 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 [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 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实践研究[R ].2023.
[4] 朱小蔓 . 情感教育论纲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 瑶海区教育体育局 . 区域德育创新实践报告 [Z]. 2024.
[6] 班建武 . 学校德育问题诊断研究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张浩然,1992 年10 月生,男,安徽省合肥市人,研究生学历,一级教师,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