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背景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索
丁一 王航铭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25001
美育是高校落实“五育并举”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是目前高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20 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求“高校要依托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美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发一批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数智赋能高校美育教育,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促进资源整合,推进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必然要求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其涵盖了文学工艺、民风习俗、红色文化和风景名胜等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首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美育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高校通过深入挖掘这些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和整合,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资源库,这些资源是高校美育教学的重要素材,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是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内容源泉。不仅如此,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文化艺术实践都是育人的宝贵财富,为高校课程教学形式创新带来了许多启示(谢璐,2024)。
其次,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高校美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使命,是高校开展美育建设的重要平台。高校结合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将其融入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中(李晨,2023),找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的切合点,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同时也彰显了课程的美育价值。
(二)强化育人理念,培育当代高校民族精神的现实诉求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首先,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美育教学,有助于推动高校铸魂育人的针对性(李晨,2023)。一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相契合。二者在育人内容上具有共通性,以美育人,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是美育的根本目标。
例如孔子所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中强调了礼、乐等六艺的重要性,这其中就蕴含了丰富的美育资源。蔡元培先生对此评价:“盖自数以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所在、根脉所系。而高校在民族精神培育中也存在着诸如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时代性,教育效果不佳,受社会环境网络影响冲击较为严重等问题,高校融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能够发挥美育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李晓宇,侯东丽,2023),使得高校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美育活动、美育课程中体味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进而推动高校民族精神建设。
(三)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青年兴则国新,青年强则国强。”一方面,高校美育工作是一项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美育的个体性价值表现在它能够通过影响个体感知来塑造、健全、完善个体人格。例如,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等思想,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美育资源。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高校美育,有助于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和再利用,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美育具有实践性价值,它能够发挥精神力量作用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鼓舞学生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首先,其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现实生活的感知力,帮助学生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仁爱、和合、信义等精神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文化传统,通过将高校美育工作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能够丰富与充盈学生的精神世界,由此不断提升学生对于生活的感知力。其次,其可以增强大学生自我提升的参与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中所蕴含的例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福祸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富贵观,能够作为大学生生活体验的升华,使得大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进而更好地投身于实践。
二、数智时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美育资源开发滞后,数智化作用受限
一方面,各个地方博物馆所收藏的文物和中华文化艺术遗产尚未成为高校美育资源。高校对这类优质的美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足,数字化水平较低,导致学生在接受美育教育时缺乏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接触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美育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理论性过强,抽象性高,缺乏感染性和形象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由于资源开发的滞后性,高校美育课程难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导致数智化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手段方面,缺少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多样的数字工具,使得美育场景的构建较为困难。
(二)高校美育实施形式匮乏,数智化效果模糊
目前,高校美育的实施形式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美术设计、应用鉴赏等几个方面。这种单一化的实施形式限制了学生对于美育的多元化需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导致美育教育的效果不佳。由于实施形式的匮乏,高校美育课程往往难以通过数字技术来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即使采用了数智化教学手段,也往往因为缺乏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实施形式,使得数智化效果变得模糊。
(三)高校美育传播不够透明,数智化渠道受阻
高校美育的传播渠道相对有限,一方面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和校内活动。这种传播方式难以覆盖到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也限制了美育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同时,由于传播不够透明,学生对于美育教育的了解程度不足,难以形成正确的美育观念。另一方面缺乏与数字媒体的深度融合。学生难以通过数字技术来便捷地获取美育教育资源,也无法在更广泛的平台上分享和交流美育学习成果。这导致了数智化获得渠道的不足,限制了美育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三、数智化背景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径探索
(一)挖掘数智化新资源,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互联网技术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传播渠道与交流平台。在数智化和全球化的双重作用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并且更好地融入高校美育建设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首先,高校应当加快建设数字化文化资源库。一是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作品等进行数字化记录与保存,利用高清摄像、音频录制技术,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记录,创建数字档案,确保其能够得到长期保存。二是利用数智时代的技术优势,打破传统美育教学面对面交流的窠臼,利用 3D 扫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深入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在数智时代,为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美育教学有效触及高校大学生群体,减轻受众断层,高校在美育教学中应当注重结合现代审美和技术手段,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在线直播、短视频等形式,拓宽美育教学的传播渠道,提高其社会影响力。
(二)丰富美育教学模式,引领多元一体特色美育发展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加速迭代,新型教育观念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教育带来了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与挑战。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融合艺术与科技。结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创作活动,如数字艺术创作、虚拟现实艺术体验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美学教育体验。鼓励学生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艺术进行再创作,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高校需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知识积累以及在美育方面的基本素养的提升。从根本上来说,首先需要加大有相关专业背景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其次需要注重对全体教职员工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方面的培训与考核,增强教师的审美与人文素养;最后,高校还应鼓励教师运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与语言艺术,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的融合落到实处(李晓宇,侯东丽,2023)。
最后,要注重开发高校特色美育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高校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要在课程内容上有所创新,因地制宜,开发具有高校特色、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如地方特色非遗文化课程、民俗课程等。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强其普遍性,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在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在文史哲类专业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文学鉴赏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将传统文化的美育资源融入各个专业,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熏陶,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科育人优势,拓展学科育人功能。
(三)建立美育资源共享平台,探索美育数智化新思路
首先,高校要注重美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为进一步实现课程、师资、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和交流提供便利,如搭建高校特色化美育移动学习应用程序。一方面,移动学习应用程序具有随时性,学生可以灵活自主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学习,移动学习应用程序能够通过大数据算法推送和更新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对于美育知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另一方面,移动学习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够打破地域与时空限制,使得不同高校的学生和教师都通过移动学习应用程序上传和分享学习成果、心得体会等,进一步加强不同学校学生、教师之间美育教育教学的交流学习,拓宽高校美育建设的思路。
其次,高校应着力打造“互联网 + 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美育共享学习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科技,拓宽美育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进一步丰富美育文化资源,提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搭建该美育学习平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整合。针对不同的地方优秀文化进行分类,以图片、视频或者音频 + 图片等形式呈现,让学生能够更为清晰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二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搭建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即时性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碎片化时间中也能够学习与体验传统文化,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三是组织各大高校教师进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美育教学能力与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大力传播中华优秀美育文化等,加强传统文化故事、名人事迹、先进典型的宣传,促进真善美思想的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 2015 《蔡元培谈教育》,辽宁人民出版社2. 陈晓芬译注 2016 《论语》,中华书局3. 李晓宇 , 侯东丽,20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价值与路径探赜》,《大学》第34 期4. 李晨 ,20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探析》,《汉字文化》第4 期5. 阮丽铮 2024《数智时代戏曲文化传播的引导与规制探析》,《戏剧文学》第10 期6. 王凯 2024 《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实践路径》,《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第1 期7. 谢璐 20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四川戏剧》第8 期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20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 工 作 的 意 见 》,https://www.gov.cn/gongbao/ 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eqid=d1ed62ea 00047da9000000036458b2c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