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视域下小作文中诗歌创作的创新实践
袁建华
红安县第二中学 湖北 黄冈 438400
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中考作文作为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板块,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其在文体、命题形式等多方面均呈现出显著变化。在这样的改革趋势下,诗歌创作开始受到更多关注,诗歌创作在中考作文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展现出独特的发展趋势。部分地区中考作文明确允许诗歌创作,且在评分标准上也更加合理和科学,不再单纯以诗歌形式的特殊性而限制其得分,而是从诗歌的内容、情感、意象、语言、韵律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这一转变为有诗歌创作才华的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激发了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在中考作文中创作诗歌,用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真挚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认知,诗歌创作在中考作文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
一、中考改革视域下小作文中诗歌创作的研究始末
诗歌是文学领域的璀璨瑰宝,拥有着极为悠久且辉煌的发展历程。回溯至遥远的古代,《诗经》以其质朴纯真的民间歌谣,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先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简单的文字描绘出纯真美好的爱情,传唱千年。紧接着,《楚辞》以其浪漫奇幻的风格,展现出独特的南方文化魅力,屈原笔下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彰显出执着的追求精神。历经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发展阶段,诗歌不断演变创新,到了近现代,又在白话文运动的推动下,以全新的形式继续散发着魅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用优美的语言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意境,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诗歌的魅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它具有高度的凝练性,能够在极为有限的篇幅内,将复杂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巧妙地浓缩其中。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仅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短短四句,便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与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其艺术性更是卓越非凡,诗人通过巧妙的文字组合,营造出一个个独特而美妙的意境。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仅仅十个字,就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图,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歌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无论是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豪迈,还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都能让后人在诵读中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产生强烈的情感触动。
从 2024 年开始,省中考统一命题,市语文学科的中考时间由 120分钟延长为 150 分钟,备受关注的作文要求也提高了,可以说中考模式的变革无疑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中考新模式犹如一阵新风,为语文教学与考核体系带来了诸多创新元素。其中,小作文考查形式的多元化令人眼前一亮,特别是诗歌写作被纳入其中,瞬间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深入的思考。
探讨市中考新模式下语文小作文中的诗歌写作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为他们开拓文学视野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学习诗歌写作,学生需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作,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歌特点,从而接触到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学表达形式,拓宽自己的文学认知边界。同时,诗歌写作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精心雕琢文字,注重韵律、节奏与意境的营造,这一过程能够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审美鉴赏能力,让他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诗歌写作纳入小作文考查,为教学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思考人生,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深度。
中考新模式将诗歌写作纳入小作文考查,是一次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尝试。它充分挖掘了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为学生展现才华搭建了新的平台,也为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相信随着对诗歌写作教学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将会培养出更多具有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优秀学生,推动语文教育迈向新的高度。
二、中考改革视域下小作文中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1)诗歌创作是锤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诗歌的语言要求高度凝练,诗人需用最简洁的文字传达丰富的内涵。学生在创作诗歌时,必须反复斟酌字词,精选最恰当、最具表现力的词汇来构建诗句。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仅仅十个字,就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图,“直”“圆”字精准地描绘出孤烟与落日的形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通过模仿、学习这样的经典,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不断打磨语言,能够学会精准用词,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同时,诗歌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语言运用空间。学生在创作中运用这些手法,能使诗歌更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也能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2)诗歌创作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诗歌创作往往需要突破现实的束缚,构建独特的意象和意境。学生在创作时,会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汲取灵感,将平凡的事物赋予独特的意义和情感,通过大胆的想象,创造出新奇的意象组合。比如,把星星想象成夜空的眼睛,把月亮想象成小船,这种独特的想象能使诗歌充满奇幻色彩。在构建意境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想象营造出宁静的月夜、热闹的春日等不同氛围,让读者身临其境。而且,诗歌的跳跃性特点也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便利。诗歌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自由切换,学生能够打破常规思维,在不同场景、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想象力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
(3)诗歌创作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诗歌的形式美,包括韵律、节奏、句式等,能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韵律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单的诗句,通过押韵,具有优美的韵律,易于记忆和传诵。节奏则赋予诗歌独特的生命力,不同的节奏能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明快的节奏可表达欢快的心情,舒缓的节奏可营造宁静的氛围。学生在创作中体会和把握这些形式美,能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诗歌的内容美,如对自然、人性、情感等的深刻描绘,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当学生创作关于自然的诗歌,描绘山川的壮丽、花草的娇艳时,会更加热爱大自然,发现自然之美;创作关于情感的诗歌,表达亲情、友情、爱情时,能更好地理解和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感受人性之美。此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学生对意象、意境的选择和营造,也是审美能力的体现,他们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审美判断能力。
三、中考小作文诗歌创作的创新实践方法
(1)挖掘时代内涵。在当今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热点事件层出不穷,这些都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热点,从中挖掘诗歌的时代内涵。以科技进步为例,随着人工智能、5G 技术、航天探索等领域的飞速发展,这些科技成果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主题。在人工智能领域,学生可以思考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机器人在医疗、教育、服务等行业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从而创作诗歌表达对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像“智能的光,点亮生活的暗 / 机器人的手,抚平岁月的伤 / 但心中的忧,在代码中隐藏 / 科技的路,该走向何方”,通过简洁的诗句,展现出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欣喜与担忧。5G 技术的普及,让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世界变得更加紧密相连。学生可以描绘 5G 时代下的生活场景,如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智能出行等,表达对便捷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5G 的风,吹过城市的巷 / 信息的流,奔腾在时光的河 / 距离不再是阻碍,梦想在此刻绽放”。航天探索不断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学生可以从宇航员的勇敢探索、宇宙的神秘浩瀚等角度入手,创作诗歌抒发对航天事业的敬仰和对宇宙的遐想,“火箭划破夜空,冲向浩瀚宇宙/ 星辰大海,是梦想的归宿/ 宇航员的脚步,丈量着未知的路”。
(2)独特视角的选取。独特的视角能够使诗歌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让读者眼前一亮。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使诗歌立意新颖。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例,比如“路灯”,从常规视角看,路灯的作用是照亮道路,为行人提供方便。但如果从独特视角出发,学生可以把路灯想象成孤独的守望者,“路灯,站在街头 / 用微弱的光,守望着黑夜 / 它见证了行人的匆匆,却始终沉默不语”,赋予路灯以人的情感和性格,通过路灯的视角,展现出城市夜晚的寂寞与沧桑。对于“落叶”,常规视角可能是描绘落叶的飘零之美或感慨秋天的到来。但学生可以从落叶的奉献精神角度创作,“落叶,离开枝头 / 奔赴大地的怀抱 / 它用自己的腐朽,滋养着来年的新绿”,从落叶对大地的奉献这一独特视角,表达对生命轮回和奉献精神的赞美。
3. 运用鲜活的词汇与表达。诗歌语言是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鲜活的词汇与表达能够为诗歌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更具感染力和时代感。在小作文诗歌创作中,鼓励学生摒弃那些被反复使用、缺乏新意的陈词滥调,转而从日常生活中汲取鲜活的词汇与表达,能够让诗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流行语、网络热词、方言俗语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和生活气息。流行语如“内卷”,形象地描绘了当今社会中人们在竞争压力下过度努力、自我消耗的状态。学生在创作诗歌时,可以运用“内卷的浪潮,将梦想的船帆拍打得摇摇欲坠”这样的诗句,表达对社会竞争压力的感受,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网络热词“yyds”(永远的神),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对某人或某物的高度赞扬。学生可以在诗歌中写道“你在赛场上的拼搏,是青春的 yyds”,用这种富有活力的表达方式,展现对青春活力和奋斗精神的赞美。方言俗语也能为诗歌增添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
(3)突破常规语法与句式。常规语法和句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性,但在诗歌创作中,适当突破这些限制,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在诗歌中,打破词语的常规搭配是一种常见的突破方式。比如,“孤独的风,在城市的角落里流浪”,按照常规语法,“孤独”通常用来形容人,而这里将“孤独”与“风”搭配,赋予风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风的形象更加生动独特,也让读者对孤独的感受更加深刻。省略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能够使诗句更加简洁凝练,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省略了许多连接词和谓语动词,仅用几个名词意象的组合,就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让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填补其中的空白,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倒装句式则能够改变诗句的正常语序,强调某些词语或表达特定的情感。比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苏轼通过倒装,强调了“多情”,更强烈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
(4)融合多元艺术元素。在小作文诗歌创作中,融合多元艺术元素是丰富诗歌表现形式的有效途径。绘画和音乐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与诗歌有着密切的联系,将它们融入诗歌创作,能够为诗歌带来全新的艺术魅力。诗歌与绘画在很多方面有着相通之处,它们都通过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在诗歌创作中融入绘画元素,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学生可以运用丰富的色彩词汇来描绘诗歌中的场景和意象,阅读诗歌时仿佛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比如,“春天是绿色的 / 柳树抽出嫩绿的枝条 / 小草从土里探出翠绿的脑袋 / 花朵绽放出五彩斑斓的色彩”,通过“绿色”“嫩绿”“翠绿”“五彩斑斓”等色彩词汇,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卷,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活力与美好。
(5)开展创意启发活动。创意启发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挥想象力,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创意启发活动,为学生的诗歌创作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头脑风暴是一种高效的创意启发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与诗歌创作相关的主题,如“春天的色彩”“梦想的翅膀”等,然后鼓励学生围绕主题,迅速地说出脑海中浮现的任何想法和词汇,不做任何限制和评判。学生们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会被充分激发,各种新奇的想法会不断涌现,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为诗歌创作注入更多的创新元素。创意写作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中考作文要求的日益多元化,诗歌创作在中考作文中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未来研究应紧跟教育发展趋势,持续关注诗歌创作在中考作文中的新变化和新需求,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内容,为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更具前瞻性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诗歌创作在中考作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鲍思婷 . 统编版初中语文“活动·探究”诗歌单元教学研究 闽南师范大学 . 2024-05-01
[2] 杨丽平 . 统编初中语文诗歌“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研究 [J]. 上海师范大学 ,2024-04-01
作者简介:袁建华,省市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