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科学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创新应用与效果分析
于维东
辽宁省彰武县招生考试办公室
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但传统实验教学依赖专业仪器,不仅成本高,还可能因操作复杂限制学生参与。低成本科学实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瓶罐、纸张、布料等材料,经过简单加工即可完成实验,具有易获取、易操作、趣味性强等特点。在资源有限的学校,推广低成本科学实验能打破设备限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真正实现“人人参与科学探究”。
一、低成本科学实验的创新应用策略
(一)材料选取:立足生活,挖掘资源
变废为宝是低成本实验的核心理念体现,从生活场景中筛取适宜物料,以鸡蛋壳为媒介,制作“蛋壳画”以解析碳酸钙与酸的反应规律,结合筷子与气球制作反冲力动力小车,以铅笔及直尺为辅助,构建“杠杆模型”,以纸张为材料,折叠成纸桥,探讨其结构设计对承重效果的影响。采用塑料瓶制作“水循环展示模型”,瓶中装满水,采用保鲜膜覆盖顶部,以重现蒸发与降水现象,以易拉罐为基础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其内壁需涂成黑色,顶部安装玻璃罩,材料挑选需兼顾安全与典型双重考量,对“浮力”原理的探索阶段,以泡沫与硬币替换有害化学品,安全且直观呈现浮力与重力关系。
(二)实验设计:紧扣课标,简化流程
以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核心内容为基准,降低成本实现实验简化,讲解“地球自转”原理之机,采用手电筒(仿照太阳)、乒乓球(象征地球)进行教学,以赤道为标志展示昼夜交替,更易于学生捕捉自转要义,实施种子萌发条件对比性实验,运用透明塑料盒、棉花及绿豆,设立“无水无光照实验”“光照无水实验”“光照与水共存实验”三组,变量调控结果直观[1]。探讨“长度度量”原理,采用回形针与手指宽度作为非标准度量参照,学生借助回形针与手指宽度,测量课桌长度,引入度量基准,把握统一度量单位之关键性,实验步骤需具体阐述,以大气压强为实验对象:以水充杯覆纸片,纸片稳固悬空,仅此两种物质,学生直观洞察大气压现象。
(三)教学组织:全员参与,合作探究
实施“团队互动”策略开展低成本实验,实现学生动手实践机会的公平性,担任物料准备者、实验操作者、现象记录者及发现汇报者,确保任务分配合理,实现高效协作;设定研究疑题,研究不同形状纸张制成的纸船的承重效果,引导学生预想、验证、归纳结论;鼓励学生课后借助家庭资源对实验进行升级,研究以吸管及气球为元件制作的小车,探讨其行驶距离的改进方法,将教学探索扩展至实际生活。
二、低成本科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分析
(一)激发学习兴趣,降低科学门槛
传统实验阶段,学生往往因仪器损坏的担忧而畏首畏尾,采用日常物品的低成本实验,消除了学生操作仪器的恐惧,以橡皮泥及吸管为媒介构建“桥梁”,勇于尝试各种形状的多样性,可无阻复造,调研结果呈现,实施低成本科学探究活动后,科学课程喜爱比例从 58% 上升至 82% ,学子们领悟,科学现象触手可及 [2]。
(二)培养探究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实践学习理念在实验中得以凸显,在材料选择、操作执行与持续改进阶段,自主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借助放大镜审视叶脉纹理,学生放大镜下观察,发现叶片脉络形态多变,深化对细节的观察力,借助蜡烛与玻璃杯,考察“氧气对燃烧的依赖性”,学生记录蜡烛熄灭及玻璃杯内壁水珠现象,确立燃烧作用中氧气消耗与水生成的关联。以塑料瓶为基础制作“洒水壶”,独立于瓶盖之上钻制了多样化孔洞,实验结果显示,孔洞数量与水流分散性呈正相关,养成了创新习惯。
(三)渗透节约意识,践行德育融合
低成本实验使学生领悟到废旧物品的潜在价值意义,采用快递纸箱制作“生态瓶”,学生得以掌握生物链相关理论,也养成了节约资源的习惯,教师运用实验手段,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索:识别生活中哪些物品可进行资源再循环利用,科学德育的有机结合。
(四)弥补资源不足,促进教育公平
乡村及教育条件欠佳的学校,低成本实验技术有效填补了设备短缺的空白,该偏远小学先前未曾实施电路实验,教师采用电池、铜丝、小灯泡,并配合回形针(充当开关)构建了简易电路系统,学生实现了对“通路”与“断路”原理的全面掌握,弥合了城乡科学教育鸿沟。
结论
低成本科学实验非教学标准降低之行动,采用家常物品与简化方案,降低探究门槛,在激发兴趣、培养探究及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展现出卓越成效,特别匹配资源有限的学校需求,素材生活化,教学创新化,小学科学教学将低成本实验作为核心辅助手段,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及其价值认知。
参考文献
[1] 傅 蒋 . 小 学 科 学 实 验 器 材 的 低 成 本 改 进 [J]. 教 学 与 管理 ,2021,(29):60- 63.
[2] 樊吉福 . 创客视角下创新低成本科学实验 " 三维谱系 "[J]. 基础教育参考 , 2022(3):61-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