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虚拟主播技术冲击下的播音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作者

黄菲

北部湾大学人文学院 广西钦州 535011

虚拟主播技术凭借 AI 驱动、跨媒介呈现等优势,正在重塑信息传播生态。传统播音教育以语音训练、现场主持为核心的培养模式,面临角色定位模糊、技术适配不足等困境。如何平衡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成为播音课程改革的关键命题。

一、虚拟主播技术的特征及其对播音教育的冲击

虚拟主播技术的角色虚拟化通过高精度3D 建模与实时动作捕捉,构建出可跨媒介呈现的数字形象,突破传统主播的物理时空限制,实现多平台同步直播与全球化内容覆盖。交互智能化依托自然语言处理与情感计算技术,使虚拟主播能基于用户语义与情绪状态动态调整回应策略,形成个性化交互体验。生产高效化则通过自动化内容生成与24 小时持续运作,显著降低人力成本与制作周期,满足碎片化传播需求。此技术变革对播音教育产生结构性冲击:角色定位从单一的人格化表达者转变为 " 人类创意 +AI 执行 " 的协同传播体,要求教育目标包含技术协作能力培养;技能需求从语音艺术拓展至数字美学设计、用户交互逻辑构建等跨学科能力;伦理层面则需应对虚拟身份真实性争议、技术滥用风险等问题,推动课程设置纳入数字伦理与法律规范模块。

二、当前播音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

1. 内容滞后性

当前播音课程内容滞后性体现在三方面:(1)理论体系未更新,仍以语音发声、现场主持等传统模块为主,未纳入虚拟形象设计原理、AI 交互逻辑等新技术知识。(2)技术实践缺失,缺乏动作捕捉设备操作、面部驱动系统调试等实训环节,学生难以掌握数字形象操控技能。(3)跨学科融合不足,未整合计算机图形学、自然语言处理等关联学科内容,导致知识结构存在技术适配断层,难以满足虚拟主播时代对复合型传播人才的需求。

2. 实践脱节性

当前播音教育实践脱节性体现在:实训平台仍以传统演播厅、录音棚为核心,未配备动作捕捉设备、面部驱动系统等虚拟主播专用设施,导致学生缺乏数字形象操控、实时交互调试等关键技术训练;训练场景局限于预设脚本的现场播报,缺乏动态用户交互、多模态内容生产等虚拟主播核心能力的实战演练;技术工具应用停留在基础剪辑层面,未涉及 AI 脚本生成、情感计算适配等智能传播技术的操作实践,造成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结构性错位。

3. 评价单一性

当前播音教育评价单一性体现在:考核标准过度依赖语音标准度、现场反应力等传统指标,未纳入数字内容传播效果(如用户留存率、互动频率)、AI 交互脚本质量等新型维度;评价方式局限于教师主观打分,缺乏基于用户交互数据、情感计算反馈的客观量化分析;伦理维度考核缺失,未将虚拟主播的真实感边界、技术滥用风险防范纳入评价范围,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与行业需求存在显著偏差。

三、播音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

1. 课程体系重构:构建“基础 + 前沿 + 伦理”三维架构

课程体系重构需遵循“守正创新”原则,构建分层分类的模块化教学架构。基础模块以语音艺术为核心,设置《普通话语音规范》《情感传达与受众共鸣》等课程,通过声纹分析技术量化语音质量,结合方言保护案例强化语言规范意识。前沿模块聚焦技术融合,开设《虚拟形象美学设计》《动作捕捉与面部驱动技术》等课程,引入 Unity 引擎构建三维数字形象,利用 Blender 软件训练骨骼绑定与动画渲染技能,配套建设虚拟演播实验室开展实时交互实训。伦理模块强调责任意识培养,设置《虚拟主播法律规范》《技术伦理与文化安全》课程,通过AI 生成内容辨伪、虚拟身份真实性认证等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探讨技术滥用风险与文化价值坚守的平衡点。三个模块通过项目制教学串联,要求学生在虚拟主播创作中同时满足语音标准度、技术实现度与伦理合规度,形成“技能- 创新- 责任”三位一体的能力结构。

2. 实践平台创新:打造“虚实融合”的沉浸式训练场景

实践平台创新需构建“技术- 行业- 竞赛”三位一体的培养生态。虚拟演播实验室建设应整合光学动作捕捉系统、高精度面部驱动装置及实时渲染引擎,开设《数字形象动力学》《多模态交互设计》等课程,通过动作数据采集、表情映射调试等实训,掌握虚拟主播行为控制的核心技术。校企合作平台需与 MCN 机构、AI 技术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生以“项目制”参与虚拟主播 IP 开发,完成从用户画像分析、交互脚本设计到算法适配的全流程实践,行业导师通过案例复盘指导技术决策。虚拟主播竞赛应设置企业命题赛道与技术挑战赛道,前者围绕商业需求设计传播方案,后者聚焦动作捕捉精度、情感计算响应速度等硬指标,采用“专家评审 + 用户数据”双维度评分,推动技术突破与创意融合。三平台通过数据互通形成培养闭环:实验室训练数据反馈课程优化,企业项目成果充实竞赛案例库,竞赛优秀方案经行业评估后纳入教学实践,构建" 训练- 实战- 创新" 的螺旋上升机制。

3. 评价体系完善:建立“技能 + 创新 + 伦理”的多元标准

评价体系重构需建立“技能 - 创新 - 伦理”三维量化模型,实现人才培养效果的精准评估。技能维度考核聚焦技术操作与艺术表现融合度:通过动作捕捉设备的数据日志分析数字形象运动流畅度,利用情感计算模型评估 AI 交互脚本的语义适配性与情绪响应准确度,引入用户停留时长、互动频率等运营指标验证传播效果。创新维度评价强调技术突破与内容创意的双重价值:设立“技术先锋奖”鼓励学生在动作捕捉精度优化、AI 生成内容辨伪等领域的创新实践,通过跨媒介叙事能力测试评估虚拟主播 IP 开发中的文化适配性,采用行业专家评审与用户投票结合的方式量化创意价值。伦理维度考察注重技术应用的合规性与社会责任感:设计虚拟主播身份真实性认证情景模拟,要求学生处理技术滥用风险案例,通过法律条文解析与伦理决策树训练强化规范意识,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虚拟内容文化安全性进行评估。三个维度采用“基础达标 + 创新加分 + 伦理扣分”的动态评分机制,技能维度达标率低于80% 实行一票否决,创新成果经行业认证可获得额外加分,伦理违规事项按严重程度扣减总分,最终形成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规范性的评价体系。

三、结语

虚拟主播技术为播音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型契机。课程改革需坚守语言表达的核心价值,同时主动拥抱技术变革,通过课程体系重构、实践平台创新、评价体系完善,培养兼具技术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智能传播人才。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虚拟主播的伦理规范、跨文化传播适配等问题,推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黄帅 .AIGC 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变与不变 [J]. 记者摇 篮 ,2024(2):40-41.

[2] 林平, 王辉. 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融合机制探究[J].文化产业 ,2023(2):115-117.

基金:2019 年度北部湾大学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播音主持类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9JGYB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