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角下县域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特色模式构建
郑铭固
福建省德化第八中学 362500
一、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路径。县域高中作为连接城乡教育的关键节点,其育人质量直接影响地方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协同的育人新格局”,而文化传承作为教育的核心使命之一,为家校社协同提供了天然纽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青少年通过文化传承可增强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感。德化作为“中国陶瓷文化之乡”,其千年陶瓷技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及独特民俗文化(如元宵赏灯、端午制瓷等),不仅是地方文化瑰宝,更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将德化传统文化融入县域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既能破解当前协同碎片化问题,又能让青少年在文化浸润中实现全面发展。
本研究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家校社协同与文化传承的理论关联,结合德化某县域高中案例,采用访谈法(涉及 20名教师、30 名家长及 10 名社区代表),探索传统文化融入下的协同育人特色模式,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县域高中指位于县级行政区域的普通高中,其教育资源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承担着服务地方发展、培养本土化人才的使命,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的育人特点。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大主体通过资源整合、权责分工,形成目标一致的育人合力,其核心是打破教育壁垒,实现“ 1+1+1>3, ”的效果。德化地方传统文化以陶瓷文化为核心,涵盖烧制技艺、艺术审美、工匠精神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形态,还包括龙舟赛、庙会等民俗活动,其“守正创新”的文化特质与当代教育倡导的创新精神高度契合,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文化传承理论强调,教育是文化延续的核心载体,青少年通过文化认知、实践与认同,形成文化自觉。协同治理理论为家校社协同提供了方法论,认为多元主体需通过制度设计实现资源共享与责任共担。生活教育理论则指出,教育应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场景,可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三者共同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三、德化县域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现状及文化传承短板
当前德化县域高中的家校社协同多以学校为主导,形式集中在家长会、家访及零星的社区实践(如志愿服务)。在文化传承方面,部分学校尝试开设陶瓷文化校本课程,每年举办“陶瓷文化节”,但参与主体局限于师生,家长与社区的角色多为“旁观者”。一是协同主体割裂。学校单独承担文化传承教育责任,家长因缺乏文化认知而参与度低,社区文化场馆(如陶瓷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松散,未形成育人合力。二是内容形式单一。传统文化教育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制瓷体验、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等实践环节,难以形成情感共鸣。三是机制保障缺失。缺乏专门的协同组织与计划,文化传承资源分散,难以实现常态化、系统化育人。
四、文化传承视角下县域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特色模式构建
以德化陶瓷文化、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将文化传承贯穿协同全过程,强化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协同性原则:明确学校“引领者”、家庭“赋能者”、社区“支撑者”的角色,通过分工协作形成育人闭环。实践性原则:设计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制瓷、访古窑、参与民俗等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三大主体协同维度学校开发《德化陶瓷技艺入门》等校本课程,组建“陶艺社团”,培训教师的文化传承能力;家庭:设立“家庭文化实践日”,鼓励亲子共同参与制瓷体验、探访月记窑等活动,家长担任“文化讲解员”;社区:开放陶瓷博物馆、非遗工坊等场所,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 workshops,提供实践基地与专业指导。四大育人环节协同课堂教学融入:语文课堂分析陶瓷相关诗词,历史课讲解德化窑发展史,艺术课教授陶瓷绘画;课外实践延伸:组织“古窑研学之旅”“民俗体验周”等活动,联动社区节庆资源(如瓷都灯会);体系引导:将文化实践参与度、陶艺作品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选“文化传承小使者”;资源平台支撑:搭建线上“德化文化资源库”,整合课程视频、传承人资料;线下建立“实践资源清单”,明确社区场馆开放时间与合作方式。
五、德化县域高中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与保障
实践路径以德化某高中为例,分三阶段推进模式落地:短期成立“文化传承协同委员会”,由校长、家长代表、社区文化站负责人组成,制定年度计划;中期开展“三个一”活动(每月一次亲子制瓷、每学期一次社区文化展演、每年一次非遗传承人论坛);长期培育“陶艺特色班级”“文化传承示范家庭”,形成品牌效应。保障机制方面:学校设“文化协同办公室”,社区指定专人对接,家庭成立“家长文化志愿者队”;资源保障:争取县文旅局专项资金,联动陶瓷企业捐赠原材料,非遗传承人提供公益指导;制度保障:制定《协同育人章程》,明确各方职责,将协同成效纳入学校考核与社区评价。
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为德化县域高中破解育人困境提供了新思路。该模式通过传统文化纽带整合家校社资源,既增强了育人实效性,又推动了地方文化的活态传承。其经验表明,县域高中可依托地域文化特色,构建具有辨识度的协同模式。然而,模式仍存在协同深度不足、资源持续性待提升等问题。未来可结合数字化手段,开发线上陶艺课程、虚拟古窑研学等项目,让文化传承更贴近青少年生活,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