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内蒙古地区普通高中物理教育装备资源均衡配置研究

作者

曹剑英

集宁师范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 012000

一、引言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物理教育装备,包括实验仪器、数字化教学设备、实验室配套设施等,是开展探究式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物质保障。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区域内教育装备资源的均衡配置已成为衡量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下辖 12 个盟市,既有呼和浩特、包头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也有呼伦贝尔、阿拉善等地域广袤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这种地理与经济的差异性,使得普通高中物理教育装备资源的配置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

二、内蒙古地区普通高中物理教育装备资源配置现状

2.1 区域间配置差异显著

从地域分布来看,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通辽市与西部的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在物理教育装备配置上存在明显差距。以 2023 年统计数据为例,鄂尔多斯市普通高中平均每校拥有物理实验室 4.2 个,配备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学校占比达 89% ,而呼伦贝尔市部分旗县高中平均每校仅 2.1 个物理实验室,数字化设备配备率不足 30% 。

造成这种差异的核心原因在于地方财政投入的不均衡。鄂尔多斯市 2022 年高中教育装备专项经费达 1.2 亿元,而兴安盟同期专项经费仅为 0.32 亿元。经济发达地区能够及时更新物理实验仪器,如包头市某重点中学已配备 VR 虚拟实验室,可模拟天体运动、电磁感应等抽象物理过程,而锡林郭勒盟的部分学校,力学实验仍依赖传统的斜面小车、弹簧测力计等基础仪器。

2.2 校际资源分配失衡

同一盟市内,不同高中的物理教育装备配置也呈现 “重点校优于普通校” 的特点。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自治区级示范高中平均拥有物理实验仪器 386 种、1240 件,生均仪器价值达 860 元;而普通公办高中平均仪器种类仅 215 种、680 件,生均仪器价值不足 400 元。这种差距在实验课程开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2.3 装备使用效率参差不齐

在资源配置相对充足的学校,存在仪器闲置现象。赤峰市某重点高中虽配备了数字化传感器、DIS 实验系统等先进设备,但因教师培训不足,这些设备的使用率不足 30% ,多数时候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而在资源匮乏的学校,有限的仪器因过度使用而损耗严重,通辽市某高中的物理实验室里, 50% 的游标卡尺存在刻度模糊问题,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三、物理教育装备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分析

3.1 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内蒙古各盟市经济发展呈现 “西强东弱” 的格局,2022 年鄂尔多斯市人均 GDP 达 18.6 万元,而呼伦贝尔市仅为 6.2 万元,这种经济差距直接反映在教育投入上。经济发达地区有能力加大对物理教育装备的资金投入,而财政困难的地区往往优先保障教师工资等刚性支出,对实验装备的投入只能 “量力而行”。

3.2 政策执行与资源调配机制不完善

虽然《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中明确要求 “促进区域内教育装备资源均衡配置”,但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考核机制。在实际执行中,装备采购往往由各学校自主申报,上级部门仅进行形式审核,未能统筹考虑区域内的需求差异。资源调配机制的缺失也加剧了失衡。

3.3 师资培训与管理体系不健全

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装备使用效率。内蒙古自治区虽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但培训内容多侧重理论知识,对实验操作、数字化设备应用的实操培训不足。2023 年的教师问卷显示,仅 28% 的物理

教师能熟练操作 DIS 实验系统, 45% 的教师表示 “从未接受过相关培训”。

同时,实验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仍以笔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实验操作未纳入升学考核体系,导致部分学校对实验教学重视不足,即使配备了充足装备,也难以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

四、促进物理教育装备资源均衡配置的对策

4.1 建立差异化投入与动态监测机制

自治区教育部门应根据各盟市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差异化的装备投入标准:对经济薄弱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设立专项补助资金,重点改善旗县高中的物理实验条件;对经济发达地区,通过政策引导其将资金投向数字化、智能化装备,避免重复建设。

建立 “自治区 — 盟市 — 旗县” 三级物理教育装备动态监测平台,实时统计各学校的仪器种类、数量、使用状态等数据,每学期发布均衡配置指数报告。将装备配置均衡度纳入地方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对连续两年不达标的地区进行约谈问责。

4.2 构建区域资源共享与调配网络

借鉴包头市 “教育装备联盟” 的经验,按盟市划分资源共享区域,建立物理实验装备周转中心。中心负责收集各校闲置仪器,经维修校准后调配给有需求的学校,每年可节约采购资金约 20% 。同时,开发线上共享平台,发布仪器借用、实验场地预约等信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3 强化师资培训与实验教学评价

完善物理教师实验技能培训体系,每年开展不少于 40 学时的实操培训,内容涵盖传统仪器的规范使用、数字化设备的操作技巧、实验创新设计等。建立 “名师工作室”,由实验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导师,通过校际帮扶提升薄弱学校教师的水平。

改革实验教学评价机制,将实验操作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占物理学科总分的 20% 。自治区统一编制实验操作考核标准,每年组织抽考,考核结果作为学校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通过评价导向,倒逼学校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装备的教学价值。

五、结论​

内蒙古地区普通高中物理教育装备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当前存在的区域差异、校际差距及使用效率问题,根源在于经济发展失衡、政策执行不力和师资培训缺位。通过建立差异化投入机制、构建资源共享网络、强化师资培训与评价改革等措施,能够有效缩小资源配置差距,提高装备使用效率。

教育装备的均衡配置不是 “平均化”,而是让每所学校都能拥有满足教学需求的装备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的实验探究机会。这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多方协同,在政策保障、资源调配、教学实践中形成合力,最终推动内蒙古地区高中物理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新霞 . 科技创新与高中物理教育的融合研究与实施 [C]// 广东教育学会 . 广东教育学会 2025 年度学术成果集 . 江西省遂川县第二中学 ;,2025:239-243.DOI:10.26914/c.cnkihy.2025.003370.

作者简介:曹剑英(1982.04-04)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讲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物理教育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名称:内蒙古地区普通高中物理教育装备建设现状与应用研究,级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装备技术中心“十一五”规划2024年度《优质均衡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子课题,项目编号:2024NGHCZ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