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动化技术在桥梁吊装中的应用

作者

冯鹏 刘斌

山东省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大型桥梁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桥梁吊装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其安全性、精度与效率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与进度。传统桥梁吊装高度依赖人工经验,面对高空、重载、动态环境及高精度要求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引入自动化技术,通过智能感知、精确控制与高效执行,成为提升桥梁吊装水平、保障施工安全与质量的迫切需求。本文旨在探讨自动化技术在桥梁吊装中的应用,分析其核心技术与系统集成,评估其带来的综合效益,并针对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策略。

一、桥梁吊装工程概述与自动化需求分析

桥梁吊装是大型桥梁建设中的核心环节,负责将预制好的大型、重型构件安全精准地吊运至设计位置并完成安装。根据桥梁类型、跨度、地形和水文条件,可采用浮吊、龙门吊、架桥机、缆索吊、塔吊等多种方式,每种方式适应不同的施工场景。整个过程涉及构件运输、起吊、空中姿态调整、精确定位、对接和固定等多个步骤,环环相扣,操作复杂。其作业环境通常在高空、重载、强风等动态条件下进行,安全风险极高,任何操作失误或突发状况都可能导致重物坠落、碰撞甚至设备倾覆,严重威胁人员和设备安全。同时,现代桥梁对安装精度要求极为严苛,尤其是大跨度桥梁,构件间的对接精度需达到毫米级,以确保结构整体线形和受力性能。然而,风力、温度变化、索力调整、基础沉降等多种因素都会干扰构件定位,实现高精度控制难度极大。大型构件吊装本身耗时较长,受设备性能和人工操作限制,效率提升空间有限,尤其在复杂环境或恶劣天气下,有效作业时间短,影响整体工期。城市施工还面临空间受限、交通干扰等问题。传统依赖人工经验的模式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日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引入自动化技术成为迫切需求。自动化能减少高风险区域的人工干预,通过远程监控和自动避障提升本质安全;利用高精度感知和智能控制,实现对构件位置和姿态的精确、稳定调控,保障毫米级精度;通过优化路径和动作,减少调整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同时,自动化系统能实时采集全过程数据,为施工管理、质量追溯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核心自动化技术在桥梁吊装中的应用

自动化技术在桥梁吊装中的深度应用,是多种前沿技术协同构建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的过程。智能感知系统如同“ 眼睛” 和“ 神经” ,利用高精度 GPS(RTK)、全站仪、惯性测量单元(IMU)和倾角传感器,实时获取吊机、吊具及构件的位置与空中姿态,确保厘米乃至毫米级的定位精度。风速仪、应变计和振动传感器则监测环境荷载与结构状态,为安全控制提供依据。高清摄像头和三维激光扫描仪(LiDAR)实现构件识别、环境监控和障碍物检测。这些多源数据融合后,形成对吊装场景的全面认知。自动控制与执行系统则扮演“ 大脑” 和“ 肌肉” 的角色,基于可编程控制器或工控机,运用先进算法对吊机的起升、变幅、回转等动作进行精确、平稳的闭环控制。智能吊具配备多自由度调节装置,能自动调整吊点,补偿风力或索力扰动,稳定构件姿态。结合BIM 模型的路径规划算法可预设最优、无碰撞的吊装轨迹。数字孪生技术将 BIM、GIS 与实时数据融合,构建虚拟映射,在施工前进行模拟预演,优化方案并培训人员;施工中实现“ 所见即所得” 的可视化监控,并能预测潜在风险,辅助决策。机器人技术进一步拓展自动化边界,自动化焊接机器人完成高质量焊接,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检,爬壁机器人执行高危区域检测。

三、自动化技术集成应用系统与效益分析

自动化技术在桥梁吊装中的价值,关键在于将感知、控制、数字模型和机器人等要素整合成一个协同运作的系统。这个系统通常包含多层结构:底层是遍布于设备和环境中的传感器与执行器,负责采集位置、姿态、应力、风速等数据并执行动作;中间层是通信网络,确保数据稳定传输;核心是智能平台,它融合数据,结合BIM 和数字孪生模型进行分析,生成控制指令或决策;上层则是人机交互界面,为管理人员提供直观的可视化监控和远程操控能力。这种集成支持多种应用模式,半自动化模式下系统处理高精度、高风险的微调环节,操作员负责监控和指令,实现人机协同;在预制拼装等场景可实现从起吊到对接的全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远程操控模式则让操作员在安全控制室通过高清视频和反馈设备操控设备,提升安全性。这种系统化应用带来了显著效益。安全上,减少人员暴露于危险区域,实现自动避障和实时监控,有效降低重大事故风险。精度上,闭环控制确保了毫米级对接,减少了返工,保障了结构质量。效率方面,优化的路径和自动调整缩短了吊装周期,提高了设备利用率,甚至能在部分恶劣天气下作业,有助于缩短整体工期。尽管初期投入较高,但长期看,人力与材料成本的节约、工期缩短带来的间接收益以及保险费用的降低,使得综合效益突出。

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自动化技术在桥梁吊装中优势显著,其推广仍面临挑战。高昂的初始投入是主要障碍,高精度传感器、智能系统、专用吊具及软件的购置与集成成本远超传统设备,对项目预算,尤其是中小型工程,构成压力。技术的复杂性与可靠性同样突出,多系统在强风、雨雾等恶劣工况下的稳定集成与长期可靠运行难度大,任何故障都可能影响全局甚至危及安全,系统鲁棒性面临考验。行业标准与规范的缺失也制约发展,缺乏统一的技术、安全、验收标准,设备接口与数据格式不一,导致集成困难,互操作性差,监管不便。人才短缺问题凸显,兼具桥梁工程与自动化、AI、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稀缺,现有队伍技能难以快速适应,操作维护面临挑战。人机协同的接受度也需关注,操作员对系统的信任、对新界面的适应以及异常时的有效介入都是实际问题。应对策略包括分步实施,优先在高风险或高精度环节试点,或探索设备租赁以降低负担。需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部件环境适应性,建立严格测试与运维流程保障稳定。亟需行业协作,共同制定统一标准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培养跨学科人才,并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优化人机交互设计,建立清晰高效的预警和应急接管机制,确保人在关键环节的有效监督与干预,实现安全高效的协同作业。

五、结论

自动化技术在桥梁吊装中的应用,标志着桥梁建设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的深刻变革。通过智能感知系统、自动控制与执行系统、数字孪生技术及机器人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了吊装过程的安全监控、精准定位与高效作业,显著降低了安全风险,提高了作业精度与效率,为桥梁建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尽管在推广过程中面临初期投入高、技术复杂、标准缺失及人才短缺等挑战,但通过分步实施、加大研发投入、制定统一标准及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自动化技术在桥梁吊装中的应用将不断成熟与完善,推动桥梁建设行业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肖浩,纪晓宇,董奇峰,等. U 形节段梁自动化吊具设计与分析[J]. 起重运输机械,2023(6).

[2][1]孙柏宏. 机械与智能自动化施工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探究 [J].办公自动化, 2025, 30 (09): 22-24.

[3][3]毛伟琦,李小珍,王翔. 大跨山区铁路悬索桥钢桁梁智能吊装系统研究 [J]. 铁道工程学报, 2024, 41 (03): 52-58.

[4][4]肖云, 拱桥斜拉扣挂和缆索吊装智能施工及过程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黔桥技术有限公司, 20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