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作者

候帅方

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魏庄中心小学 055350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更新,小学语文教学面临新挑战与机遇。传统教学侧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与能力培养。新时代,我们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体,其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对未来成长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激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紧跟时代,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探索实践有效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1. 贴近生活,引发共鸣

语文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那片神奇的海域,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1]同时,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如“ 如果你有机会去西沙群岛旅行,你最想看到什么?” 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为后续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问题导向,引导探究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如在学习《曹冲称象》时,可以先提出问题:“ 在没有现代称重工具的情况下,曹冲是如何称出大象的重量的?” 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自主寻找答案。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想法与推测。有的学生想到利用水的浮力原理,有的提出用石头等物品增加重量比较。讨论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合理解释,并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如浮力定律。这种问题导向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搭建平台,促进合作学习

1. 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小组合作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在分组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性格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例如,在教授《小英雄雨来》一课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分析雨来的性格特点、英雄事迹以及课文中的关键情节。组长负责协调组内讨论,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要点,发言人则负责向全班汇报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样的分工不仅让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还能让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如何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这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互动交流,共享成果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积极互动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成果。如在学习《寓言两则》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观点,寓言寓意挖掘、人物形象分析等均可作为交流内容。互动交流中,学生能从他人见解获启发,锻炼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设置成果展示环节,让小组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这能增强学生自信,使其体验合作乐趣与成就感。如小组可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或PPT 汇报展示对寓言的理解分析。展示时,教师要给予积极反馈与建议,激励学生进步。通过互动交流与成果共享,学生能在合作学习中收获更多,培养合作与团队意识。

三、引导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1.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的疑问,也可以是关于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探讨。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例如,讲解《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提问“ 诸葛亮如何预测天气并借箭成功”,引发学生好奇,促其主动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并验证。有的小组从课文找线索分析,有的结合历史知识探讨。 此探究过程,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探究与批判性思维。探究结束,教师组织汇报分享,展示成果与思考。这能增强学生自信与表达能力,让其体验成功喜悦与成就感。

2. 动手实践,验证猜想

对于某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可以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乌鸦喝水的原理。实验中,学生分组操作,分别负责倒水、放石子和观察记录。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见证水位随石子增加而上升,理解乌鸦喝水原理。实践让学生学到知识,更培养了探究精神与动手能力。实验结束,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过程与心得,加深对课文理解记忆。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有效培养了探究与创新精神。

四、评价激励,提升学习效果

1. 多元评价,关注过程

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通过评价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探究意识等表现,全面反映学习状况。除传统考试评价外,教师还可采用课堂观察、小组讨论、项目作业等方式了解学情。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观察学生参与度、合作态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给予反馈指导。同时,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学会反思和改进。多元评价能全面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进全面发展。

2. 正面激励,增强信心

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以正面激励为主,及时发现学生闪光点并表扬鼓励,增强其学习信心与热情。如学生在合作或探究学习中有出色表现、独到见解时,教师应及时肯定,让学生感受努力与成果获认可,更积极参与学习。同时,教师可设优秀小组奖、最佳发言人奖等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与进取心。通过这些正面激励措施,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信心与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五、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李卓. 浅析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开展[J]. 中国新通信,2020,22(05):140.

[2]林建英.小学语文“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指导的探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7):133.

[3]许海.“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9,302(1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