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共促的路径研究
张力丹
西华大学 四川成都 610039
高等学校是孕育思想、传播知识、塑造价值的神圣殿堂,承载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的重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这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即破除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实现二者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因此,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深度融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项业务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融合路径,不仅关乎党建工作质量的提升,更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强的理论紧迫性与现实必要性。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深入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是源于深刻的政治要求、理论逻辑、价值共识与现实呼唤,具备坚实的实践基础。
(⟶) 政策依据:国家战略与顶层设计的刚性要求
党中央始终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作出系列部署。《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高校党组织必须 持党 事业发展相统一”,“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教育部等部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文件, T 务 工作深度融合”,“破解‘两张皮问题”。这些纲领性文件和讲话精神,从国家治 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为融合提供了清晰的政策坐标和强大的制度推力。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整体方法论的有力支撑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的实践性与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党建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是政治性的实践;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工作则是培养人、研究人、服务人的具体实践。二者统一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共同的实践对象与终极目标。系统论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效能最大化依赖于各子系统的协同配合。党建与业务是高校系统中的两个关键子系统。党建工作为业务工作注入灵魂、指明方向、提供组织保障;业务工作则为党建工作提供载体、丰富内涵、检验实践成效。二者唯有深度融合,方能形成育人合力,实现系统功能的最优化。
(三)价值共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诉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其核心在于“德”的塑造。党建工作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党性修养锤炼,致力于解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此为“立德”之核心。业务工作,尤其是专业知识传授与科研能力训练,是“树人”之基石。若二者分离,则可能导致“重才轻德”或“德才脱节”。唯有将价值引领渗透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使党建的“育德”功能与业务的“育才”功能水乳交融,才能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四)现实呼唤:破解高校发展难题、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期,面临“双一流”建设加速、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科技自立自强等诸多任务。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如少数领域理想信念教育弱化、师德师风问题偶发、学术功利化倾向、治理效能有待提升等。破解这些难题,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通过推动党建深度融入,可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发挥党员师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组织力量延伸到学术团队、项目组、课堂一线,从而凝聚共识、规范秩序、攻坚克难,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现状及制约因素
尽管各地高校对融合的必要性和举措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比如“双带头人”培育、课程思政改革等,但纵观整体,特别是结合对四川省部分本科院校的调研,“融合难、难融合”的问题依然突出,存在多重制约。(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融合自觉性不足
一是“中心论”与“从属论”的错误观念。部分业务干部和教师仍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惯性思维,视业务工作为“主业”、“硬指标”,党建工作为“副业”、“软任务”,认为抓党建会分散精力、影响业务。反之,少数党务工作者也存在“就党建抓党建”的倾向,未能主动围绕中心工作谋划党建活动。二是对“融合”理解肤浅。将“融合”简单理解为“党建+业务”的机械叠加,如单纯在业务活动中插入政治学习,未能从价值导向、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度互嵌与重构。
(二)体制机制协同不畅,融合系统性欠缺
一是顶层设计待优化。个别学校层面虽有大政方针,但院系层级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时,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导致融合要求悬在空中。二是运行机制存壁垒。党组织和行政系统在工作部署、资源调配、人员考核上时常条块分割,未能实现有效联动。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虽已建立,但在议题设置、决策程序、落实监督上,党建与业务的结合度仍需加强。三是组织设置有待创新。传统的党支部设置有时与教学、科研、管理的基本单元,比如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组、创新团队等匹配度不高,影响了党组织在业务前沿发挥作用。
(三)方式方法创新滞后,融合吸引力不强
一是载体路径单一。融合活动多局限于“三会一课”、主题党课等传统形式,与学术前沿、学生关切、社会热点结合不够紧密,对青年教师、海归人才、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二是与现代技术融合不深。未能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分析师生思想动态、精准推送学习内容、搭建智慧党建平台,融合的效率和覆盖面受限。三是“品牌效应”不突出。缺乏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具有鲜明特色的融合品牌项目和活动模式,示范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四)能力素质尚有短板,融合专业性不高
一是“复合型”人才短缺。部分党务干部不熟悉教学科研规律,找不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不会融”;而一些业务骨干缺乏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方法,“不善融”。二是培训体系不完善。针对性的、提升融合能力的专题培训不足,干部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有待加强。
(五)考核评价指挥棒失灵,融合驱动力较弱
一是考评体系脱节。党建工作考核与业务工作考核通常各自独立进行,指标设计关联度低,未能有效体现融合的成效。二是结果运用软约束。考核结果与单位绩效、资源分配、干部晋升等的挂钩不够紧密、不够刚性,导致各级组织和干部推动融合的外在压力和内生动力均显不足。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共促的路径选择针对上述困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路径重构与创新。
(一)强化理念先行,筑牢“融”的共识
加强理论武装与政策宣讲。通过中心组学习、专题培训、理论研讨等形式,深入阐释融合的重大意义、理论依据与实践要求,引导全体师生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强党建。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在全体育人主体中牢固树立“党建与业务一体两面、有机统一”的理念,推动党建工作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同步设定、工作过程同步推进、工作成果同步考核。
(二)创新体制机制,打通“融”的脉络
健全领导体制与决策机制。完善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规范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确保党组织在重大业务决策中的话语权和监督权。优化组织设置模式。推广把党支部建在重点学科、科研团队、重大项目上,探索在学生社团、创新创业基地、海外研学团队中建立灵活多样的党组织形式,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对业务阵地的全覆盖。建立资源协同配置机制。推动党建经费、场地、项目等资源与教学科研资源统筹规划、整合利用,为基层开展融合活动提供充足保障。
(三)搭建多元载体,丰富“融”的形态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同时,推动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结对共建,共同研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与资源库。打造“党建+”品牌项目。深入开展“党建+科研攻关”、“党建+社会实践”、 “党建+志愿服务”、 “党建+文化传承”等项目,引导师生党员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中显担当、长才干,使党建活动更具实践性和贡献度。建强线上线下融合阵地。既要管好用好传统党员活动室,也要积极开拓网络党建新阵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微党课、组织生活直播、线上讨论等,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四)建强骨干队伍,提升“融”的能力
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重点选育既学术精湛又党务娴熟的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将其培养成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领头雁。加强融合能力培训。将党务知识和业务知识同时纳入干部教师培训体系,开设专题工作坊,分享优秀融合案例,提升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和融合育人的能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设立党员先锋岗、责任区,引导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管理服务中亮身份、当表率,以实际行动彰显先进性。
(五)完善考评激励,树立“融”的导向
构建融合导向的评价体系。改革考核办法,将推动业务发展、育人成效作为评价党组织工作的重要指标,将参与党建工作、履行思政职责作为评价业务部门、学科团队和教师业绩的重要内容。强化评价结果刚性运用。将融合成效与单位绩效考核、领导班子评价、干部选拔任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等直接挂钩,形成“融合好才有真业绩、受重用”的鲜明导向。加强典型示范与宣传推广。及时发现、总结、宣传基层创造的鲜活经验和成功模式,通过评选表彰融合示范单位、优秀案例等方式,营造争先创优、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
新时代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关乎办学治校的根本,关乎立德树人的成效。这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高校唯有通过理念重塑、机制创新、载体拓展、队伍淬炼和评价改革多措并举,持续用力,才能真正破解“两张皮”难题,实现党建质量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2]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N]. 人民日报, 2021-04-22(00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中国政府网, 2018-01-31.
作者简介:
张力丹,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4-2025 年度机关党建工作科研课题“新时代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共促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DJ2024-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