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工作室制下非遗传承与设计创新双轨教学模式
欧阳瑞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0
《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国办发〔2025〕2 号)明确提出:推动非遗文化“ 活态传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 健全非遗保护传承名录体系,壮大非遗保护传承梯队力量” 。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强调“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鼓励“ 大师工作室” 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本文通过“ 大师工作室 ⋅+ 双轨教学” 模式,直接响应国家非遗保护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需求,探索“ 非遗进校园” 的可持续路径。
侗族是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其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主要以口传心授、家族式的世代承袭方式流传,现面临传承人断层,后继乏人的困境。据统计侗族木构国家级传承人仅存2 人,且年龄均超70 岁,青年学徒不足10 人,面临“ 人亡艺绝” 危机。因传统木构建筑营建周期长、成本高,难以适应现代建筑标准化、工业化要求,导致其在城乡建设中逐渐边缘化,导致技艺与现代需求脱节。现有非遗传承以家族式师徒制为主,缺乏系统化教学标准;高校设计类专业鲜少将传统技艺纳入课程,教育体系缺失,导致“ 文化基因” 在现代设计中断层,教育体系缺失。鉴于此,急需构建“ 传承保护—设计创新—产业应用” 全链条模式,破解非遗“ 保护难、传播弱、应用少” 的困局。
构建非遗活态传承的“ 双轨基因库” 保存技艺基因。通过数字化建档与师徒制传承,完整记录侗族木构技艺的隐性知识,如“ 墨师文” 口诀、无图纸建造经验,避免文化记忆流失。以设计创新推动侗族木构技艺介入现代城乡空间,使其从“ 遗产符号” 转变为“ 生活美学”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探索非遗传承与现代设计教育的融合范式,构建“ 大师言传身教+高校创新孵化” 双轨体系,打破传统非遗传承的封闭性与设计教育的悬浮性。培养兼具“ 工匠精神” 与“ 数字素养” 的复合型人才,既能解读传统技艺的文化密码,又能运用现代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激活传统技艺的当代经济效能。开发侗族木构模块化建筑、非遗主题文旅空间等产品,拓展其在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中的应用场景。通过“ 数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场景化运营” 模式,推动侗族木构从“ 手工作坊” 向“ 文化创意产业” 转型。
以非遗传承人(大师)为核心,整合高校、企业、社区资源,形成“ 传习 + 实践+研发” 一体化的教学与创新平台,构建“ 政-校-企-社” 合作生态。以“ 不用一钉一铆” 的榫卯结构为核心,兼具建筑科学、民族信仰与生态智慧的独特非遗体系,代表案例为鼓楼、风雨桥。
一、智联融合:大师工作室制下的非遗传承与设计创新双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基于侗族木构技艺的榫卯结构、掌墨师制度等核心要素,提炼其文化符号与科学原理,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赋能传统技艺逻辑,形成双轨协同模型:一是传承轨:主要以大师为核心,强调“ 口传心授+场景化实践”;二是创新轨:依托数字化技术与设计思维,推动技艺的现代转译,通过虚拟工坊线上平台与营造工作营线下实践,实现双轨动态交互。
二、数字孪生:大师工作室制下的非遗传承与设计教学模式创新的现状
大师工作室制与非遗传承与设计教学模式融合发展外在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系统输入要求与支持,具有生态效应;内在对提质增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系统,产生实际推进效应。有利于重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语境、重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教育形态,重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公共向度,丰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资源载体。
三、双轨结合:大师工作室制下的非遗传承与设计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与路径
大师工作室制下的非遗传承与设计教学模式的构建一是深刻把握数字教育变革机遇,促进教育理念新思路;二是升级改造基础设施,创建教育新环境;三是注重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挖掘教育新资源;四是加强虚实结合,构建数字技术支持的大师工作室制下的非遗传承与设计教学新模式;五是将数字素养纳入课程体系和培训计划,着力提升大师工作室制下的非遗传承与设计教学新素养,六是高度关注并加强数字教育管理,防范数字技术应用的新风险。
四、构建“ 三阶式” “ 双轨” 教学模式
“ 三阶” 即:基础阶:实地参与侗寨营造,掌握技艺本体与文化禁忌;融合阶:利用数字孪生模型拆解结构,进行创新方案迭代;实践阶:联合企业完成实体装置建造或虚拟IP 开发。
“ 双轨” 教学模式,“ 双师制” 协同,传统匠人(大师)与老师共同授课。一是传承轨,大师主导的“ 活态技艺传承” 体系,实现侗族木构技艺的 原真性保护 与 标准化传承,解决传统口传心授的效率低、传播范围有限等问题。二是创新轨,跨学科驱动的“ 设计应用创新” 体系以“ 传统基因+现代需求” 为导向,通过数字赋能推动侗族木构技艺在当代建筑、公共艺术、社区营造等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双轨协同机制推动知识流动闭环,传承轨中数字化建档的榫卯数据、生态智慧直接导入创新轨课程作为设计素材,创新轨研发的模块化构件需经大师工作室手工试装验证,确保与传统工艺兼容。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吕品田.重振手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J].美术观察,2009(7).
[3]刘晓明.传统手工艺“ 大师工作室” 传承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装饰,2018(3).
[4] 肖冠兰.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现代传承路径[J]. 建筑学报,2020(S1).
[5]赵辰.参数化设计与传统木构技艺的结合可能性探讨[J].建筑师,2021(3).
作者简介:欧阳瑞,男,1988.08,汉族,人,副教授,专任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2025 年度科研项目:“ 大师工作室制下非遗传承与设计创新双轨教学模式——基于非遗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实践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