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下乡村初中数学教学的综合实践应用策略研究

作者

谭锡照

横州市校椅镇第一初级中学

引言:乡村初中受地域和资源限制,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与提升能力。从乡土资源开展情境化实践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跨学段知识衔接整合可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并实现认知螺旋提升,信息技术与传统工具结合创新能弥补乡村教学资源不足并拓展实践范围,融入地方文化进行数学建模可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与学习兴趣。这些策略紧密贴合乡村教学实际,充分利用乡村特色资源,突破传统教学局限,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本质,有效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基于乡土资源的情境化实践策略

情境化教学理论指出,知识的获取必须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完成,借助情境中的问题形成驱动,进而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在开展七年级上册“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借助乡村常见的农作物种植场景设计实践活动:秋收期间,指导学生留意本村农户种植玉米的具体流程,进而提出相关问题:某农户打算在一块矩形土地上种植玉米,已知该地块的周长是60 米,长比宽多6 米,若每平方米能种植 3 株玉米,那么这块地总共可以种植多少株玉米?首先,学生需要运用矩形周长公式列出相应方程,计算出长和宽的具体数值,之后再算出地块面积以及可种植玉米的总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方程的实际应用方法,还深切感受到数学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联。课程结束后,教师可安排实践作业,让学生测量自家菜地的长和宽,计算种植某类蔬菜的具体数量,从而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拓展到日常生活当中。

二、跨学段知识衔接的实践整合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表明,学习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对新意义进行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七年级与九年级知识之间的衔接工作,并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助力学生构建起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认知水平的螺旋式提升。

九年级“ 相似三角形” 这一单元的知识能够与七年级“ 几何图形初步”中所学的线段测量知识相互衔接,据此组织“ 校园建筑测量” 这一实践活动:校园当中的旗杆、教学楼等都是常用来测量的对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时运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办法,进而思索怎样测量无法直接抵达顶部的旗杆的高度。学生通过讨论提出方案:在有阳光的时候,挑选一根已知长度的竹竿,测量出它的影长,同时测量旗杆的影长,运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特性,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七年级学到的刻度尺使用方法来测量影长,再结合九年级的相似三角形知识进行计算。这一活动不仅巩固了不同学段的几何知识,还让学生明白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实用性,培养了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传统工具结合的实践创新策略

技术接受模型显示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有效性。乡村初中教学设备存在局限,但教师可将简易信息技术与传统工具结合,拓展数学实践范围,弥补教学资源不足带来的缺陷。

在进行九年级“ 投影与视图” 教学时,教师可借助手机摄像头这类简易信息技术,搭配直尺、量角器等传统工具组织实践活动;选取校园里的树木、雕塑等立体图形,在不同时间段(如早晨、中午、傍晚),用手机拍摄它们的影子,记录投影的变化情况。同时,学生用直尺测量影子的长度,用量角器测量光线与地面形成的夹角,如结合九年级所学的“ 投影”知识,分析不同时刻太阳高度角对投影长度的影响,理解平行投影的规律;之后,让学生绘制这些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对照手机拍摄的不同角度图片进行修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投影与视图的相关知识,还学会了将现代技术和传统工具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为乡村学生在未来适应技术发展打下基础。

四、融入地方文化的数学建模策略

数学建模指的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求解的过程,融入地方文化的数学建模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学习兴趣;乡村地区的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这些都可以作为建模实践的素材。

在开展九年级“ 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时,教师能够结合乡村传统的编竹工艺来设计实践活动。当地竹编艺人在编织圆形竹筐的时候,需要依据竹条的长度来确定竹筐的直径和高度,让竹筐的容积达到最大,据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竹编的过程,提出问题:假如一根竹条的长度是60厘米,把它弯折成圆形竹筐的侧面且不考虑接口部分,怎样确定底面直径和高度,才能使竹筐的容积最大?学生需要先明确圆柱容积的计算公式,也就是容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再根据竹条的长度得出底面圆周长和高之间的关系,即底面圆周长加上高乘以2 等于60 厘米,进而建立起容积关于底面直径的二次函数关系式,通过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来确定最优的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走访竹编艺人,去验证计算结果是否合理。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还让他们感受到地方传统工艺中蕴含的数学智慧,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数学应用能力。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索乡村初中数学教学综合实践应用策略十分重要,文章从四个维度提出策略,同时紧密结合乡村教学实际,充分利用乡村特色资源,有效突破传统教学局限,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本质,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为乡村初中数学教学创新发展提供可行路径,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廖光林.乡村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改革与对策[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20):84-86.

[2]彭雯,于敏章.核心素养背景下乡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2,(10):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