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郝娟娟 樊国娟
山西省晋中市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 030600
一、引言
脑梗死作为高发脑血管疾病,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困扰患者 —— 尽管医疗技术进步降低了死亡率,但多数患者发病后会遗留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神经功能问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脑梗死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是神经功能重塑的 “黄金窗口”,此时开展科学康复护理,对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残疾、重拾生活信心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照试验验证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 2022 年 4 月至 2024 年 4 月收治的 100 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诊断(经头颅 CT/MRI 确诊)、处于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意识清晰可配合康复训练、患者 / 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有精神 / 认知障碍、伴恶性肿瘤、妊娠 / 哺乳期妇女。将患者随机分两组(各 50 例):对照组男 27 例、女 23 例,年龄 48-75岁(平均 61.5±7.8 岁),病程 2-20 周(平均 8.2±3.5 周);观察组男 29 例、女 21 例,年龄 46-73 岁(平均 60.8±7.5 岁),病程 3-18 周(平均 7.9±3.2 周)。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无统计学差异( P> 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 监测生命体征与意识状态,及时处理异常;保持病房整洁舒适,定期翻身拍背防压疮与肺部感染;指导用药(告知作用、副作用)、制定营养饮食计划;关注心理状态,疏导焦虑抑郁情绪。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个性化康复评估:入院后由专业康复护士全面评估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生活能力、言语及吞咽功能,据此制定 “一人一策” 康复计划。
肢体康复训练:
良肢位摆放:指导仰卧位(头部垫薄枕偏侧,肩垫高、上肢外展、腕背伸,大腿外侧垫枕防外旋,膝下垫枕微屈,足底放足托防下垂)、健侧卧位(躯干前倾垫枕,患侧肢体用枕支撑前伸)、患侧卧位(躯干后旋支撑,患侧肢位合理摆放),每 2 小时翻身一次。
被动运动:对肌力弱患者,协助进行关节屈伸、旋转等被动活动(每关节 3-5 次,每日 2-3 次),动作轻柔防损伤。
主动运动:肌力恢复后,鼓励床上翻身、坐起、床边站立、平行杠内步行,逐步提升运动难度与强度。
专项功能训练:
言语训练:从发音开始,结合图片、实物辅助,逐步过渡到单词、句子、对话,鼓励患者表达,增强信心。
吞咽训练:开展口腔运动(张口、伸舌、鼓腮)、咽部冷刺激(冰棉签诱发吞咽反射),指导半流质饮食、坐位进食,防误吸。
心理与健康宣教:
心理康复:与患者深度沟通,倾听需求,疏导自卑焦虑情绪;组织康复经验分享会,让患者互相鼓励。
健康宣教:讲解脑梗死康复知识与康复护理重要性,指导家属掌握训练方法,构建家庭支持环境。(三)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NIHSS):护理前后 4 周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0-42 分,分数越高缺
损越重)。
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护理前后 4 周评分(0-100 分,分数越高能力越强) ) 运动功能(Fugl-Meyer):护理前后 4 周评分(0-100 分,分数越高功能越好)。
护理满意度:出院前用自制量表(含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康复效果、健康宣教,满分 100 分)评估,分非常满意(≥90 分)、满意(80-89 分)、一般(60-79 分)、不满意(<60 分),满意度 Σ=Σ (非常满意 + 满意)例数 / 总例数 ×100% 。
(四)统计学方法
用 SPSS 22.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 σx±s )表示,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χ2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NIHSS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 NIHSS 评分无差异( P>0.05 );护理后 4 周,两组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说明康复护理能更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二)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Barthel 指数比较
护理前两组 Barthel 指数无差异( p>0.05 );护理后 4 周,两组指数均提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康复护理能更好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三)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Fugl-Meyer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 Fugl-Meyer 评分无差异( P>0.05 );护理后 4 周,两组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证明康复护理对改善运动功能效果更优。
(四)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反映患者对康复护理服务的高度认可 — — 康复过程中感受到的专业指导与人文关怀,让患者更满意护理质量。
四、讨论
脑梗死恢复期是神经功能 “可逆重塑” 的关键阶段,康复护理通过多维度干预为患者搭建康复桥梁:肢体训练(良肢位、被动 / 主动运动)能维持关节功能、增强肌力,减少肌肉萎缩与关节畸形;言语与吞咽专项训练可针对性改善功能障碍,帮助患者重新回归正常交流与进食;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则消除患者心理负担,让家属参与康复过程,形成 “医护 - 患者 - 家属” 协同康复模式。本研究中观察组各项功能评分与满意度更优,正说明康复护理能从 “生理 - 心理 - 社会” 全方位助力患者康复,不仅改善身体功能,更重塑患者生活信心,为预后奠定良好基础。
五、结论
康复护理应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升日常生活与运动能力,同时增强护理满意度,临床价值显著。未来临床护理中,需进一步规范康复护理流程、提升康复护士专业水平,让康复护理更精准、更高效;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宣教,让更多人认识到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共同助力患者早日康复,重拾高质量生活。
参考文献
[1] 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敖艳丽;朱善军.基层医学论坛,2021(30)
[2] 共情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情绪、治疗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疗效观察[J]. 徐红丽;王琼;徐红艳.贵州医药,2020(10)
[3]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恢复期合并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观察[J]. 王翠婷;黄开秀.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