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 政策下青少年体能训练家校协同机制的实践困境与突破
肖小春 王磊
北京市密云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北京市房山区体育运动学校
“ 体教融合” 已上升为国家教育战略计划,它能够打破体育和教育间的壁垒,促进学生综合适应能力发展。青少年体能训练作为“ 体教融合” 的重要实践对象,其体质决定着未来国家人才综合素质,对促进国家发展来说非常关键。但现阶段青少年体能训练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青少年存在体重超标等问题,体能素质训练不足成为重要的诱因。在这一教育背景之下,应构建家校协同体能训练机制,推动体教融合政策的落地。为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帮助,同时优化新时期的教育质量。
一、“ 体教融合” 青少年体能训练家校协同机制实践困境与突破的价值
(一)助力“ 体教融合” 政策落地生根
“ 体教融合” 是对青少年全面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内容,而青少年体能训练家校协同机制则是落实这一政策的重要环节。从现阶段的发展趋势来看,政策在机场执行的过程当中应缺乏具体实施路径而遭遇阻碍,通过对家校协同实践的困境剖析,能为执行者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并制定可实行的操作方案。举例来说,对于驾校职责划分不清的困境应提出责任协调和协同框架创建的策略。将具体职责转化为行动指南,确保“ 体教融合” 在青少年体能训练领域切实落地,实现政策制定的初衷[1]。
(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体能训练对于其身心发展来说具有重要价值。但从现阶段的发展趋势来看,体能训练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群体肥胖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在这一趋势之下,家校协同机制就能有效突破这一困境,为青少年创造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和环境,同时改变重质轻体的教学观念。在这种情况之下,青少年能够获得到充足的体育锻炼,增强其自身体质,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为其未来的综合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三)优化教育生态,推动教育模式革新
我国教育存在“ 重智育、轻体育” 的倾向、教育生态失衡,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对青少年体能训练家教机制存在的困境进行突破,引导学校重新审视体育教育。当前家庭和学校将体能训练至于智育同等的地位教育从单一知识传授变向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建立完善的沟通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科和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教育生态,培养新时期复合型人才[2]。
(四)为同类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对青少年体能训练家校协同机制的深入研究,能够为突破现实路径提供重要意义不同地区。学校在推行体教融合的过程当中所面临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共性,为此在实践阶段应进行机制优化和理念重塑。基于案例经验为学校提供参考价值,通过对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与分析可以避免重复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教育资源加速体制融合的推行,进而为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重要帮助。
二、“ 体教融合” 政策下青少年体能训练家校协同机制的实践困境
(一)认知层面的困境
在“ 体教融合” 政策推进过程中,家校协同的首要障碍来自认知层面的分歧与偏差。一方面家长和学校对体育教育的价值定位存在较大偏差,部分家长仍受应试教育影响。将体育视为“ 副科” ,认为体能训练会挤占文化课学习时间,甚至将体教融合简单理解为“ 提高体育考试分值” ,而非培养终身运动习惯和健康人格的途径。这种功利化认知导致家庭对学校体育活动的支持不足,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受限。从另一方面来说,学校对于体教融合目标理解存在问题,部分体育教师仅注重竞技成绩和体制达标率忽视了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这限制了人才综合能力发展。这种工具性认知使得家校合作流于形式,难以形成协同育人的共识基础。
(二)制度与机制层面的困境
家校协同的实践困境在制度与机制层面表现为政策执行碎片化、部门协作不畅和评价体系单一。首先,尽管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但基层落实中存在“ 悬浮化” 问题。从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联合情况分析来看,资源整合度较高,很多学校体育和专业训练之间缺乏衔接通道。很多地区的体教融合政策缺乏细致化分配,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师资资源匹配方面无规律可循,进而造成家校合作沦为过场[3]。除此以外,协同工作机制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校合作协同机制的不健全制约了长效合作。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尚未建立稳定的责任共担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从制度层面来说,尤其突出的是城乡差异矛盾,农村区域的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全,家校协同的难度较高。
(三)能力与资源层面的困境
家校协同的深度实施受限资源短缺和能力不足的约束,从资源角度分析来看,体育教师和硬件设施供需存在矛盾。很多学校在基础设施设置不足,导致学生在体能训练时无法进行专业性培训。还有很多地区学校体育场存在器材老旧的问题,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训练需求,家长被迫转向收费高昂的社会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经济负担。除此以外,社会资源整合存在不充分的情况,社区体育设施和学校课程脱节导致优质人力资源未能对接学校需求。资源与能力的短板在“ 双减” 背景下更为凸显,课后体育服务的需求激增,但学校课程设计僵化、社会力量参与门槛高,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协同模式。
三、“ 体教融合” 背景下构建高效家校体能训练协同机制的路径探索
(一)理念重塑,凝聚协同育人共识
在“ 体教融合” 的大背景下,理念重塑是凝聚家校协同育人共识的基础,也是构建高效家校体能训练协同机制的关键前提。长期以来,部分家长存在“ 重智育轻体育” 的观念,将学业成绩视为孩子成长的唯一衡量标准,忽视了体能训练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存在应试压力对于体育课程和体能训练为充分重视,进而造成体能训练存在问题[4]。在实践过程中应进行理念重塑,加强宣传和引导,教育、学校和社会三方要进行联合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线上课程等多样化形式进行教育优化。定期开展体能教育进社区的相关活动,邀请运动专家为家长讲解体能训练和大脑发育之间的联系。通过开展相关课程讲座让家长的态度能够进行转变,主动支持孩子参与到体能训练活动当中。与此同时学校可以联合家长会向家长传递体育融合教育的理念,让家长能够认识到体能训练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另外,学校与家庭还可以开展实践性活动,让家长能够亲身体验体能训练的综合价值。例如,在亲子运动会当中设置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体育项目,让家长能够直观感受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和乐趣。通过多维度的宣传与实践,逐步消除家校在体能训练理念上的差异,凝聚协同育人共识,为构建家校体能训练协同机制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机制优化,构建清晰、可操作的协同框架
构建清晰可操作性较强的协同框架,能够实现家校体能协作的高效协同当前驾校训练存在在职不清,沟通不畅等问问题。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协同机制进行优化。首先,要确定家校各自的责任。学校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制定科学合理体能训练课时安排课程体系与训练计划,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和体能训练予以系统全面的指导。同时,学校要定时把学生在校的体能训练情况以书面或口头形式通知家长,包括学生在校体能训练时的进步与缺陷、训练效果等。体育老师每周通过班级群发学生体能训练周报,将每个学生在训练中的课堂表现情况、体能测试情况通过成绩对比来具体呈现。而家长则要在家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体能训练环境,督促孩子完成家庭的体能训练任务,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活动[5]。父母给学生制定一张家庭运动打卡表,每天督促孩子完成跳绳、俯卧撑等基础训练,并把训练视频通过班级群上传。还可以制订家校责任清单,将家校双方责任细化具体化的事项,防止出现双方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要明确学校负责制订训练方案、提供专业指导,家长负责监督实施、汇报家庭训练情况。其次,建立沟通渠道必须畅通。家校双方要建立多渠道常态化沟通方式,例如召开家校体能训练沟通会、利用班级群等线上沟通平台的即时交流等。学校体育教师通过线上交流会向家长了解学生近期体能训练重点和要求,家长则可反映学生在家里训练情况和问题。教师也能及时提出相应的指导和建议,可以建立学生体能训练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训练数据,也为家校沟通提供更为直观的依据。完善监督与评价机制保证协同机制的运行。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建立体能训练监督与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体能训练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另外,还要设立奖励机制,对体能训练表现优异的学生与积极支持、配合体育教师指导的家庭给予奖励,进一步提高家校协同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沙市某小学的“ 运动之星家庭” 评选活动,对坚持家庭训练、学生体能进步大的家庭,颁发奖状、奖励运动器材,进一步提高家校协同的积极性。
(三)能力提升,赋能家长与教师
作为家校体能训练协同的重要参与方,家长和教师的能力水平一定程度决定了家校体能训练协同的效果。因此,家长和教师的体能训练能力提升就是家校体能训练协同赋能的核心,是创建家校体能训练协同机制的关键。在实践中要提高家长的体能训练指导能力,很多家长虽然认识到进行体能训练的好处,但是由于对体能训练缺乏了解,不确定怎样的训练方法才是科学的训练方式。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体能训练技能培训活动,邀请体育专家给家长讲授体能训练基础知识、训练手段以及注意事项等,让家长学会正确的体能训练[6]。同时,为家长推荐相关学习内容,如体能训练教学视频、体能训练教学专家讲座音频文件等,并且鼓励家长可以参与到孩子体能训练之中。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能力水平,学校经常组织体育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参加学术交流,使体育教师能够与国内一流体育院校教师、体育专家进行交流。熟悉和了解体能训练中科学方法和最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如功能性训练、游戏教学,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并发挥到效果。将体能训练融合到数学计算、语文诗词背诵等学科知识上,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提高和加强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力,使体育教师学会与家长进行交流,并向家长传授学生进行体能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让学生科学地完成家庭体能训练。教师之间要有团队协作能力,要学会和相关科任教师、家长共同探讨如何将体能训练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设计“ 运动中的力学原理” 课程,让学生在体能训练中学习物理知识,实现了体教深度融合。通过提升家长和教师的能力,为家校体能训练协同机制注入强大动力,推动“ 体教融合” 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青少年体能训练家校协同机制是实施青少年体能训练的“ 体教融合” 的一项系统工程。虽然目前面临的理念、机制、能力等方面的实践困境问题亟待解决,但经过理念重构、机制重建和能力重塑等相关系列措施的积极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些有效的突破口。家校双方在明晰协同框架、依托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青少年体能训练就能够产生有力合力,切实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最终落地生根,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扎牢健康底色,培养出更多体魄强健、心智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竹君.体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发展的路径探析[J].南方金属,2025,(03):80-84.
[2]郭倩,谭小丰.体教融合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囿与纾解路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5,33(05):69-72+150.
[3]范成伟.基于体教融合的篮球课程开发与评价体系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28):72-75.
[4] 武 正旺 . 体教 融合视 域 下青 少年 篮球运 动 员体 能发 展策略 研 究[J]. 当代 体育科技,2024,14(15):139-142.
[5] 雷莉杰.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能训练发展路径的深入分析与展望[J]. 田径,2024,(05):45-47.
[6]姚友伟.“ 体教融合” 视域下体能训练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及发展路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13):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