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融入与实践研究
胡瑞东 孙与阳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红莫中学 616750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审美趣味、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途径,其使命远不止于技能传授,更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并在此过程中塑造健全人格。然而,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西方轻本土、重模仿轻创造的倾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文化生命体验之间存在隔膜。
、 民间美术的教育价值与融入必要性
首先,它是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培育的沃土。民间美术是“ 活态” 的文化史诗,其题材、纹样、色彩和工艺无不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伦理观念、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吉祥寓意)紧密相连。通过学习,学生能直观感知先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理解“ 福禄寿喜” 、“ 和谐共生”等文化符号背后的深层意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与自身文化传统的血脉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
其次,它是多元审美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绝佳载体。民间美术不受学院派法则束缚,体现出大胆夸张的造型、强烈对比的色彩、自由奔放的构图,展现了不同于西方写实艺术的独特的意象美学体系。接触这种“ 非标准” 的美,可以打破学生单一的审美惯性,拓宽其审美视野,理解美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民间美术“ 因材施艺” 、“ 物尽其用” 的造物智慧和“ 师法自然又不拘于自然” 的创作理念,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从生活出发进行个性化表达。
二、 现实挑战与困境分析
其一,教学资源与师资准备的不足。系统性的民间美术教材及配套数字化资源仍较为匮乏。更重要的是,许多美术教师自身对民间美术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文化解读能力和实践技能,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易使教学流于形式化的手工制作。
其二,评价体系的滞后。当前的美术教学评价多倾向于评判作品造型的准确性与技术的熟练度,而民间美术学习所看重的文化理解、创意转化、情感表达等过程性、表现性成果则难以被量化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深入实践的动力。
其三,学生兴趣的激发与文化隔阂。在流行文化充斥的当下,如何让青少年对看似“ 土气” 的民间美术产生兴趣是一大难题。若教学方式仅是简单的观赏和模仿,未能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经验、情感需求和精神世界建立有效连接,极易导致学生的疏离感和枯燥感。
其四,课时与教学目标的矛盾。初中美术课时有限,而常规教学任务已然不轻。将民间美术深度融入,必然需要统筹规划,思考如何与现有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而非简单叠加,这对课程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 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理念与系统性策略
1. 课程内容的系统化重构
不应将民间美术作为零散的补充内容,而应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模块,进行系统化设计。可按“ 主题式” 进行组织,如“ 生命礼赞” (关注剪纸、刺绣中的生育、婚庆主题)、“ 祈福纳祥” (探究年画、社火脸谱中的符号象征)、“ 乡土印记” (认识建筑彩绘、陶器纹饰中的地域文化)等。每个主题单元都应包含“ 文化背景认知-经典作品赏析-技法体验学习-当代转化创作” 四个环节,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
2. 跨学科融合的深化
打破学科壁垒,与语文、历史、音乐、地理等学科协同教学。例如,学习剪纸中的叙事性题材时,可链接语文中的民间故事;探究不同地域民间美术风格时,可结合地理学科分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欣赏民间戏曲脸谱时,可与音乐课中的戏曲学习相呼应。这种融合能使学生获得立体的、相互印证的文化认知。
3.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弥补资源不足。开发或利用现有的民间美术数字博物馆、VR/AR 体验资源,让学生“ 沉浸式” 参观千里之外的古村落、
工艺作坊;利用微课、动画等形式,生动解读复杂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寓意;
建立在线资源库,方便师生获取高质量的图像、视频与文献资料。
4. 基于“ 设计思维” 的教学模式转变
改变“ 老师教、学生做” 的单一模式,引入“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流程。引导学生以“ 如何用民间美术元素解决一个现代生活问题?” 或“ 如何为校园设计一个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 等项目为驱动,经历“ 共情(理解文化内涵)-定义(明确设计问题)-构思(发散创意)-原型(动手制作)-测试(展示反馈)” 的过程。这将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极大提升 engagement 和创造力。
四、 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路径与教学方法
1. 感知与解读先行
摒弃直接进入临摹的旧习。首先通过故事讲述、影像资料、实地探访(或云端游览)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 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理解作品背后的风俗、信仰与情感。例如,在学剪纸前,先理解“ 鱼戏莲” 、“ 抓髻娃娃” 等纹样背后的生命崇拜与祈福心理。
2. 技法体验与材料探索
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技法体验。但重点不在于复制得一模一样,而在于体验材料特性(如宣纸的渗透性、陶泥的可塑性)和工艺过程(如刻、染、塑),感受民间艺人的匠心与智慧。鼓励学生尝试使用易得的现代材料进行替代性实验。
3. 核心阶段的创意转化
这是整个教学实践的核心与升华。引导学生将民间美术的元素、精神、语法进行当代转化和创造性应用。例如:
主题重构: 用皮影戏的形式创作一个现代校园故事。
形式跨界: 将蓝印花布的纹样用于T 恤、帆布包的设计;用木版年画的构图和线条创作一幅表现当下城市生活的漫画。
材料创新: 用废旧纸板模仿雕镂工艺制作立体装饰画;用超轻粘土模仿泥塑造型制作动漫人物。
此阶段的关键是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强调“ 神似” 而非“ 形似” ,作品是否蕴含文化思考与独特创意是首要评价标准。
4. 展示、交流与评价多元化
举办以“ 传统的再生” 为主题的校园展览、文创市集或艺术节,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评价体系应改革,采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文化理解深度、创意构思的新颖度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而不仅仅是最终作品的技巧完成度。
五、 结语
将民间美术融入初中美术教学,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与教育工程。它要求教育者超越技术层面,深入文化内核,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激活传统资源的现代生命力。通过系统化的课程重构、跨学科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的有效赋能以及以“ 设计思维” 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我们能够搭建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生活的桥梁。这不仅能使青少年在深厚的文化滋养中提升审美素养与创造能力,更能让他们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与创新的实践者,为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培养面向未来的自信一代贡献美育的独特力量。未来的探索仍需在师资培训、资源建设与评价机制等方面持续深化,使民间美术之花在校园中绚烂绽放。
参考文献:
[1] 张曼. 民间美术资源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J]. 江西教育,2024,(43):31-32.
[2]郝春玉.新课标下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4.DOI:10.27432/d.cnki.gxsfu.2024.000413.
[3]王颖. 浅谈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6):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