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猪瘟病毒变异株的检测方法优化及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

阿荣其木格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人民政府( 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 内蒙古赤峰市 025150

   

一、引言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SwineFeverVirus,C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对全球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猪瘟病毒的遗传特性和抗原性不断发生变异,出现了多种变异株。这些变异株的出现,不仅增加了猪瘟的防控难度,也对传统的检测方法提出了挑战。准确、快速地检测猪瘟病毒变异株,深入了解其流行特征,是有效防控猪瘟的关键。因此,开展猪瘟病毒变异株的检测方法优化及流行特征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猪瘟病毒变异株检测方法概述

2.1 传统检测方法

传统的猪瘟病毒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等。病毒分离培养是将病料接种到敏感细胞上,观察细胞病变,然后通过血清学方法进行鉴定。该方法是检测猪瘟病毒的“金标准”,但操作繁琐、耗时较长,且对实验室条件和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不适用于大规模快速检测。血清学检测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等,通过检测猪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判断猪是否感染猪瘟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相对简便、成本较低等优点,但对于早期感染或变异株感染的检测存在一定局限性,容易出现漏检或误诊。

2.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其衍生技术在猪瘟病毒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普通 PCR 方法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猪瘟病毒的特定基因片段,从而实现对病毒的检测。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但只能定性检测,无法对病毒进行定量分析,且检测周期较长。实时荧光定量 PCR(qPCR)技术在普通 PCR 的基础上,加入荧光标记探针,能够实时监测 PCR 反应进程,实现对病毒核酸的定量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此外,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也是一种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该技术在恒温条件下即可进行核酸扩增,具有操作简便、反应速度快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实验室或现场检测中应用。

三、猪瘟病毒变异株检测方法优化

3.1 引物与探针设计优化

针对猪瘟病毒变异株的基因序列特点,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保守性高、特异性强的基因片段,设计新型引物和探针。例如,在分析猪瘟病毒 E2基因变异情况的基础上,设计能够覆盖多种变异株的通用引物和探针,提高检测方法对变异株的识别能力。同时,对引物和探针的长度、GC 含量、Tm 值等参数进行优化,确保其在PCR 反应中的扩增效率和特异性。

3.2 检测技术整合优化

将不同的检测技术进行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例如,将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与微流控芯片技术相结合,构建微流控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平台。该平台具有样品消耗量少、检测通量高、反应速度快等优点,能够实现对猪瘟病毒变异株的快速、准确检测。此外,还可以将血清学检测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联合使用,先用血清学方法进行初筛,再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确诊,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3.3 检测流程简化优化

对传统的检测流程进行简化,减少不必要的操作步骤。在样品处理环节,采用自动化核酸提取仪代替手工提取核酸,不仅提高了核酸提取的效率和质量,还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在检测过程中,优化 PCR 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缩短反应时间。例如,通过调整 PCR 反应的退火温度、延伸时间等参数,将实时荧光定量 PCR 的检测时间从原来的 2-3 小时缩短至 1 小时以内,满足了快速检测的需求。

四、猪瘟病毒变异株流行特征分析

4.1 时间分布特征

收集近年来不同地区猪瘟病毒变异株的检测数据,分析其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猪瘟病毒变异株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春秋两季,由于气温变化较大,猪群免疫力下降,猪瘟病毒变异株的感染率相对较高。此外,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和养殖模式的改变,猪瘟病毒变异株的流行趋势也在发生变化。在规模化养殖场,由于猪群密度大、流动性强,一旦出现猪瘟病毒变异株感染,容易迅速传播扩散;而在散养户中,猪瘟病毒变异株的感染相对较为分散,但由于防疫措施不到位,也存在较大的疫情隐患。

4.2 空间分布特征

从空间分布来看,猪瘟病毒变异株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存在差异。在养殖密集区,如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由于猪只调运频繁,猪瘟病毒变异株的传播风险较高,疫情发生的频率也相对较高。而在一些养殖规模较小、相对偏远的地区,猪瘟病毒变异株的流行相对较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此外,不同地区的猪瘟病毒变异株在基因亚型上也存在差异,通过对不同地区猪瘟病毒变异株的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某些地区存在独特的基因亚型,这可能与当地的养殖环境、猪种特点等因素有关。

4.3 宿主感染特征

猪瘟病毒变异株能够感染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只,但在感染症状和发病程度上存在差异。仔猪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猪瘟病毒变异株的抵抗力较弱,感染后往往发病急、症状严重,死亡率较高。而成年猪感染猪瘟病毒变异株后,症状可能相对较轻,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部分猪只可能出现慢性感染或隐性感染。此外,不同品种的猪对猪瘟病毒变异株的易感性也有所不同,一些地方品种猪由于长期适应本地环境,可能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而外来品种猪则相对更容易感染猪瘟病毒变异株。

五、优化检测方法与流行特征分析的应用

5.1 早期诊断与疫情防控

优化后的猪瘟病毒变异株检测方法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早期诊断,及时发现疫情隐患。一旦检测到猪瘟病毒变异株感染,养殖场可以迅速采取隔离、消毒、扑杀等防控措施,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同时,根据猪瘟病毒变异株的流行特征,制定针对性的疫苗免疫程序。例如,在猪瘟病毒变异株流行高发季节和地区,提前加强疫苗免疫,提高猪群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5.2 病毒监测与防控策略调整

通过对猪瘟病毒变异株的持续监测,及时掌握其流行动态和变异趋势。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防控策略,如加强猪只调运监管、改善养殖环境、提高生物安全水平等。此外,对不同地区猪瘟病毒变异株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还可以追溯病毒的传播来源和传播途径,为疫情的防控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六、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猪瘟病毒变异株检测方法的优化,显著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检测速度,为猪瘟病毒变异株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对猪瘟病毒变异株流行特征的分析,明确了其在时间、空间和宿主感染等方面的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不断完善检测方法,加强对猪瘟病毒变异株的监测和研究,以应对猪瘟防控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广威 . 猪瘟病毒变异株的检测方法及流行病学调查进展 [J]. 畜牧业环境 ,2023,(18):75-77.

[2] 王 秀 . 非 洲 猪 瘟 实 验 室 检 测 技 术 研 究 进 展 [J]. 山 东 畜 牧 兽医 ,2023,44(04):81-84.

[3] 养 殖 场 非 洲 猪 瘟 病 毒 变 异 株 防 控 技 术 指 南 [J]. 四 川 畜 牧 兽医 ,2022,49(0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