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秘《背影》:解锁初中生作文情感真挚的密码

作者

史帅芳

晋城市实验中学

一、引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当前初中生作文普遍存在情感虚假、空洞、矫揉造作等问题。学生往往堆砌华丽辞藻,却难以触及情感内核;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却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朱自清的《背影》作为一篇情感真挚、动人心弦的经典散文,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绝佳范例。通过探秘《背影》情感表达的艺术手法,能够为初中生解锁作文情感真挚的密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实、深刻的情感。

二、捕捉生活细节:情感真挚的基石

2.1 《背影》中的细节魅力

《背影》的动人之处,在于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与细腻刻画。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时,“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的笨拙姿态;离别时那句朴实无华的“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却蕴含着深沉的父爱。朱自清正是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细节,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生动的画面,让读者感同身受。

2.2 对初中生作文的启示

初中生在作文写作中,常常忽视生活细节,喜欢用空泛的语言抒发情感,导致文章内容空洞无物。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小事与细节:母亲在厨房忙碌时被油烟熏红的双眼、同学在运动场上摔倒后倔强爬起的模样、老师批改作业时布满血丝的眼睛……这些细节如同情感的“细胞”,能够让作文充满真实的生命力。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具体场景,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三、克制情感表达:避免矫揉造作的关键

3.1 《背影》的“节制美学”

在《背影》中,朱自清并未使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语言直接抒情,而是采用克制、含蓄的表达方式。父亲的爱体现在默默的行动中,“我”的情感也仅通过“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等简洁语句体现。这种“节制美学”让情感更加深沉内敛,余韵悠长。

3.2 纠正初中生作文的情感表达误区

许多初中生在作文中存在情感表达过度夸张、矫揉造作的问题,如描写悲伤时“泪如雨下、肝肠寸断”,表达喜悦时“欣喜若狂、欢呼震天”。这种直白且缺乏分寸的情感宣泄,反而让读者难以产生共鸣。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习《背影》的情感表达技巧,学会用含蓄、内敛的方式传递情感。例如在描写与亲人分别时,可通过描写两人沉默对视、欲言又止,最后轻轻拥抱却红了眼眶等场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让情感自然流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四、融入个人体验:赋予情感独特性

4.1 《背影》中的个性化情感

《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在于文中融入了朱自清独特的个人体验。父亲的背影不仅是视觉形象,更承载着朱自清对父亲情感从误解到理解、愧疚的转变过程。这种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使得文章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

4.2 鼓励初中生写出“自我”

当前初中生作文存在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问题,许多学生在写作中套用模板、模仿他人,丢失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自身生活经历出发,挖掘独特的个人体验。同样是写“挫折”,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感受也各异。有的学生可能在学习舞蹈时遭遇身体柔韧性不足的瓶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克服困难;有的学生则可能在考试失利后,重新审视学习方法,实现成绩提升。让学生将这些真实、独特的个人体验融入作文,能够赋予文章鲜明的个性色彩,使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

五、巧妙布局谋篇:增强情感感染力

5.1 《背影》的结构艺术

《背影》在结构上采用先抑后扬、层层递进的方式。开篇以平静的叙述引入,逐步展开对往事的回忆,情感表达较为克制;结尾处父亲的来信“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让情感如潮水般奔涌而出,达到高潮。这种巧妙的布局,使情感表达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2 指导初中生合理安排作文结构

初中生在作文写作中,往往忽视结构布局,导致文章条理不清、情感表达混乱。教师可引导学生借鉴《背影》的结构技巧,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例如在写记叙文时,可采用倒叙的方式开篇,设置悬念;中间部分通过具体事件的叙述,逐步铺垫情感;结尾处进行情感升华,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精心的布局谋篇,能够让初中生作文的情感表达更加流畅、自然,增强文章的整体效果。

六、结论

朱自清的《背影》为初中生作文情感真挚性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通过捕捉生活细节、克制情感表达、融入个人体验和巧妙布局谋篇,学生能够学会在作文中表达真实、深刻、独特的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背影》等经典作品,让学生领悟情感真挚表达的密码,从而提升作文写作水平,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感悟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使学生在

作文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 朱自清全集(第一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王荣生. 写作教学教什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 刘勰 著,周振甫 注 . 文心雕龙注释[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