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润边城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必然
段红珊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教育研修中心 021400
学校特色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沉淀形成的独特风貌,它如同一所学校的精神图腾,既需稳定优质的内核,又需整体鲜明的个性。内蒙古满洲里作为中俄边境的重要口岸城市,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当地学校的特色发展更需扎根地域土壤。而教师,正是培育这方教育沃土的耕耘者——教师专业成长为学校特色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学校特色发展又为教师成长搭建广阔舞台。审视当地学校教师培养工作的传承与创新,方能让“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教育理念在边境小城落地生根。
一、从“外培输入”到“内培生长”,唤醒教师专业自觉
教师的成长如树木生长,外部施肥不可或缺,但根系的自主吸收能力更为关键。将“外培”的养分转化为“内培”的动能,才能让教师从被动参训转向主动成长,这恰如古人所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以“学”筑基,滋养多元素养
满洲里的口岸特质,要求教师兼具文化包容力与学科深耕力。学校需为教师开辟自主学习的“自留地”:清晨的办公室里,有教师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探寻教育本质;午休时光,年轻教师捧着《中俄边境文化史》,为课堂融入地域元素积累素材;周末的线上沙龙中,大家围绕“如何在语文课中渗透俄罗斯文学影响”各抒己见。这种学习不拘泥于形式,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在文学、历史、地理的广阔天地中汲取养分,才能在课堂上展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从容。
(二)以“练”为桥,连接理论与实践
培训的终极目标是让理论在课堂上开花结果。针对满洲里多民族学生的特点,当地学校可围绕“边境地区课堂教学基本功”开展系列活动:观看名师窦桂梅的课堂录像后,语文组教师尝试将《草原》与满洲里的草原风情结合,设计“情景体验式”教学;数学组借鉴“生活化教学”理念,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计算中俄边境贸易的汇率问题。教师们在“读教学案例—摘经典教法—写反思日志”的循环中,逐步将“如何教”的理论转化为“教得好”的实践,正如叶圣陶所言“教是为了不教”,练的过程正是为了让教师掌握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以“情”赋能,激活内生动力
满洲里的冬天寒风凛冽,但校园里的成长氛围可以暖意融融。学校需秉持“你有帆桨,给你阔海;你有羽翼,给你长空”的理念:青年教师擅长俄语,学校便支持其开设“中俄文化对比”校本课程,让特长成为学校特色;资深教师熟悉边境民俗,学校为其成立“乡土文化研究工作室”,带动团队编写《满洲里口岸故事》教材。这种“让每位教师都能发光”的氛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对教师的尊重与赋能,正是让教育之爱延续的基础。
二、分层深耕,拓展教师成长的“长宽高”
教师群体如森林,有幼苗、有壮树、有古木,需因材施教方能各展其长。通过“拉开成长长度、拓展能力宽度、分出发展层次”的策略,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一)规划引领,锚定成长坐标
没有方向的航行难以抵达远方,教师成长亦需明确目标。学校可开展“名师对标”计划:新教师以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为榜样,制定“三年站稳讲台”的阶段目标;骨干教师对标内蒙古自治区特级教师,立志“五年形成边境教学特色”。这种规划不是束缚,而是如《礼记·中庸》所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让教师在专业道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二)精神铸魂,厚植成长根基
教师的成长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精神的淬炼。在满洲里当地学校,可提炼属于自己的教师精神:像“教师妈妈”那样,用爱心温暖留守儿童(曾为中俄混血学生补习汉语,让孩子在异乡找到家的温暖);像教研组长那样,带领团队攻克“多民族学生分层教学”难题,彰显“团队协作”精神;像青年教师那样,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俄语,在课堂上融入双语教学,体现“创新求变”精神。这些精神如同灯塔,指引教师在专业道路上不断前行。
(三)分层施策,精准助力成长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需开出“定制化”成长处方:
新上岗教师:实施“师徒结对”,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带教,比如让教龄 20 年的教师指导新教师,从备课、上课到与家长沟通,手把手传授“边境地区家校沟通技巧”,助其快速入门。
中间层教师:聚焦“小课题研究”,如“如何利用满洲里口岸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组教师围绕此课题,带领学生调查口岸货物吞吐量,既巩固数学知识,又培养家国情怀,在研究中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
骨干教师:推动“特色课例打磨”,如语文骨干教师开发“中俄诗歌对比赏析”课程,将普希金与海子的作品对照教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并通过示范课带动全校教师成长。
这种分层培养,正如《论语》中“因材施教”的智慧,让每位教师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轨道上加速成长。
三、规范为要,保障成长质量长效
教师培训若缺乏规范,便如建楼无蓝图,难成气象。需严格遵循上级要求,将管理做细、过程做实,让培训真正落地见效。比如建立“培训档案袋”,记录教师的学习笔记、课例反思、课题成果;实行“过程性评价”,通过听课评课、学生反馈、同事互评等多维度考核,避免“一考定优劣”;定期开展“培训成果展”,让教师分享成长故事,如展示“利用边境文化资源设计的教案集”“学生眼中的好课堂”等,让规范成为质量的保障。
满洲里的教育,承载着边境地区人才培养的重任。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本就是相互成就的共同体。当当地学校的教师们既能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又能在课后挖掘地域文化;既能遵循教育规律,又能创新教学方法,学校的特色发展便有了坚实支撑。正如古人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成就了学校的今天,更照亮了边境孩子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