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边境民族地区城乡教育共生视角下的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何伟源

防城港市实验小学 181770016333

一、引言

边境民族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及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在教育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城乡教育差距明显。小学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城乡教育共生理念的引领下,探索边境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二、城乡教育共生理念及其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启示

城乡教育共生理念强调城乡教育之间不是简单的资源输送和共享关系,而是要构建一种平等、互动、协同发展的关系,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对于小学体育教育而言,这一理念启示我们应充分挖掘城乡各自在体育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如城市小学可能在体育场地设施、专业师资等方面较为先进,而乡村小学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和广阔的自然活动空间,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破城乡界限,促进体育教育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课外活动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体育教育[2]。

三、边境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育资源方面

在防城港市等边境民族地区,城区小学通常配备了较为完善的体育场馆和器材,如标准的操场、篮球架、羽毛球拍、各种健身器材等。而乡村小学由于经费有限、地理位置偏远,体育设施相对简陋,很多学校的操场是泥土场地,体育器材种类单一且数量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二)师资力量方面

城区小学在体育教师的配备上相对充足,且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普遍较高,他们能够系统地开展各类体育课程和体育特色活动。相比之下,乡村小学体育教师短缺问题严重,“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突出,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由非专业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在体育教学方法、运动训练指导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导致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的体育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边境地区教育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桂教民教 [2022]5 号文件,学校从 2022年至今一共组织教师到东兴市马路镇中心小学开展送教下乡28 次。

(三)课程设置方面

城区小学的体育课程除了基础的体育项目教学外,还注重引入一些新颖的、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社团。例如:绣球、轮滑、武术社团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乡村小学由于受师资和资源限制,体育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简单的跑、跳、投等基本项目上,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持续热情[3]。

四、边境民族地区城乡教育共生下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

虽然提出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体育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城乡学校之间的体育场地设施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的开放共享程度低,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模式;体育教学资源如优质教案、教学视频等在网络平台上的共享平台建设不完善,乡村教师获取资源的渠道有限。

(二)师资培训与交流合作不足

针对乡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机会较少,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脱节,无法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城乡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活动开展不频繁,缺乏长效的交流合作机制,使得城市小学先进的体育教学经验和理念难以及时传播到乡村学校,乡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也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近三年,学校每个学期至少邀请一次专家到东兴市马路中心小学进行培训。

(三)课程融合缺乏系统性

在城乡教育共生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的融合缺乏系统性和整体规划。城区小学与乡村小学在体育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

没有很好地结合城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有机融合,导致体育课程在城乡之间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影响了体育教育的整体效益。

五、促进边境民族地区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共生发展的策略

(一)构建体育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边境民族地区城乡体育教育资源共享的投入,建立统一的体育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整合城乡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信息,制定合理的开放共享制度和安全保障措施,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同时,完善线上体育教学资源库,鼓励城市优质学校和优秀体育教师上传优质教学案例、课程设计、微课视频等资源,并为乡村教师提供便捷的下载和使用通道,实现体育教学资源的互联互通。

(二)加强师资培训与交流合作

制定专门针对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计划,增加培训经费投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内容不仅要涵盖体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还应包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定期组织城乡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活动,通过开展教学观摩、联合教研、教师互派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经验分享,形成城乡体育教师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推进体育课程融合与创新

成立由城乡体育教育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研发团队,对边境民族地区城乡小学体育课程进行全面调研和系统规划。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如将当地的民族舞蹈、民间游戏等元素融入体育课程,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同时,注重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与音乐、美术等各学科结合开展体育艺术活动,与科学学科结合进行体育器材制作与原理探究等,拓宽体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构建符合城乡教育共生理念的小学体育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还要注重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等方面。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以及社区评价等,全面、客观地反映体育教育教学效果,为城乡体育教育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有力依据[4]。

六、结论

边境民族地区城乡教育共生为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思路。通过深入分析现状和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解决,可以促进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边境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为我国边境地区的教育振兴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5]。

参考文献

[1] 乐先莲 .《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2):11-16.

[2] 汪丞 .《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之比较及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05(11):65-69.

[3] 崔乐泉 . 民族传统体育新文化的构建 [J]. 体育文化导刊,2015.(3):68-69.

[4] 张国选 . 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历史背景及现代社会价值探析[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120-121.

[5] 陈娜 .《澳大利亚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举措——乡村地区计划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2007(0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