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巴山夜雨”的非遗传承与短视频传播实践研究

作者

王人立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既迎来新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巴山夜雨”作为巴渝地区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符号,其意象中蕴含的地域特征与人文情感,亟须借助新媒体语境实现现代表达与广泛传播。短视频等平台以其强互动、易传播和广覆盖的特性,为非遗文化创新性传播提供了重要载体。系统研究“巴山夜雨”在短视频环境中的传播模式与影响机制,对深化非遗传播理论、探索文化传承路径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短视频媒介环境下非遗传承的新范式

随着短视频技术的普及与迭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方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型。“巴山夜雨”作为文化符号,其传播实践突出体现了短视频媒介所带来的新变化。

1. 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

短视频对非遗传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播渠道多元、传播场景泛在及反馈机制即时化等方面。短视频平台以其低门槛、强互动和广覆盖的特点,极大拓展了非遗文化的传播边界,打破了传统线下传播模式中的地域限制。传统依赖口传心授和节庆展演的文化传承模式,逐渐转向线上化、社交化与轻量化。平台通过用户行为分析、智能推荐算法与标签系统,实现非遗内容与受众兴趣的精准匹配,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短视频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了新活力,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同时,拓展了传播空间,增强了情感联结。

2. 非遗文化符号的短视频化转译与重构

在短视频传播语境中,非遗文化符号经历了从实体空间向数字空间的转译与重构。短视频通过片段化叙事、影音融合、特效渲染与背景音乐等手段,将原本抽象、静态的文化意象转化为具象、动态且具有共鸣感的视听内容,以适应现代受众的认知与审美需求。此外,用户通过评论、二次创作、合拍互动等方式参与文化符号的解读与传播,打破了传统文化接受的单向模式,形成了多维度、开放式的符号解读生态。这一转译与重构过程,不仅提升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率与受众覆盖,也实现了非遗在当代语境中的“再符号化”和情感化传承。

3. 短视频平台中受众对非遗文化接受方式的转变

短视频媒介改变了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受方式,使其在文化感知、行为参与和意义解读等方面呈现新特征。与传统媒介环境中的被动接收不同,短视频激发了用户主动参与、互动传播的积极性。借助点赞、评论、分享、合拍和二次创作等功能,用户从文化消费者转变为非遗传播的参与者和共创者。这种接受方式的转变,不仅体现了文化传播的“双向化”与“社群化”,也反映了受众从静态接收向动态参与、从单一理解转向多元解读的认知转变,进而构建起基于新媒体语境的文化认同模式。

二、“巴山夜雨”非遗元素的短视频呈现

短视频技术通过多元化的表达与创新手段,为“巴山夜雨”非遗文化符号提供了丰富的呈现方式,实现了文化内容的创新性展示与传播。

1. 基于短视频平台的多模态非遗叙事策略

多模态叙事在短视频平台中显著增强了“巴山夜雨”非遗文化的立体呈现与情感传达。短视频融合视觉影像、听觉元素、文字说明与互动标签等多种符号模态,共同构建出沉浸感强、层次丰富的非遗叙事空间。例如,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巴山夜雨”内容常通过高清画面展现川渝地区夜雨景致、传统建筑与人文活动,并配以方言解说、传统民乐或国风音乐,以强化地域文化氛围。字幕、贴纸、话题标签等元素也辅助叙事,点明文化背景与情感主题。

多模态叙事不仅体现于形式的多元融合,更通过不同模态间的协同,如视觉代入、听觉渲染与文字释义,实现文化意义的深层传递与受众共鸣的激发,从而突破传统非遗传承中文本与口述的局限,提升传播的感染力与效率。

2. 轻量化沉浸技术对非遗场景的再现与诠释

轻量化沉浸技术(如AR 滤镜、动态贴纸、3D 转场、空间音效等)为“巴山夜雨”非遗场景的再现与情感诠释提供了更易普及的体验方式。这类技术以低门槛、高互动性赋能用户,使其通过手机屏幕即可感受巴山夜雨的意境与地域氛围。例如,“雨雾滤镜”“水墨特效”与“方言配音”等功能可模拟川渝地区夜雨的视听环境,为用户提供轻量而真实的沉浸体验。通过手势触发、人脸识别与语音互动等技术,用户从被动观看者转变为主动体验者与共创者,可借助 AR 道具在虚拟场景中“漫步”,甚至与“夜雨”元素互动拍摄,生成个性化内容。

轻量化沉浸技术虽不具备专业 VR/AR 设备的完全沉浸感,但其广泛的适用性与社交属性,实现了非遗场景的大众化再现与传播,增强了文化展示的趣味性与代入感,推动了非遗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与再诠释。

3. 短视频语境下的非遗文化意象重塑

在短视频传播语境中,“巴山夜雨”作为非遗文化意象,正借助平台的视听与互动机制实现当代重塑与广泛传播。短视频通过滤镜特效、片段化叙事、国风音乐、文字标签等创意工具,将该传统意象拆解、提炼并重组,融入现代审美与青年文化符号,赋予其新的时代感与传播活力。例如,“巴山夜雨”中的夜雨、秋池、山峦等意象,常被转化为动态水墨滤镜、情绪卡点视频、AR 雨景互动等形式,以契合年轻群体的审美习惯 [1]。同时,非遗元素被广泛应用于情感类、国风类及地方文旅类短视频中,通过与现代生活场景的结合,实现文化意象的软性植入与意义延伸。

用户积极参与意象的再生产,通过自制内容、使用主题贴纸与背景音乐、发起挑战活动等方式,不断丰富和扩展该非遗符号的当代内涵。这种意象重塑在保持传统美学核心的基础上,借助短视频的传播机制,拓展了文化表达与接受的边界,使古老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情感凝聚力。

三、“巴山夜雨”非遗短视频传播的优化策略

为提高“巴山夜雨”非遗文化在短视频空间中的传播效果,需从内容设计、形式创新与效果评估等多方面制定系统化优化策略。

1. 非遗内容的精准化设计与文化真实性保障

在短视频传播中,精准化内容设计与文化真实性保障是提升“巴山夜雨”传播效力的关键。平台可借助用户行为分析、兴趣标签与推荐算法,识别不同受众群体(如年轻人、文化爱好者、川渝本地人群)的偏好与认知习惯,实现内容分层与精准推送[2]。

通过用户画像与互动反馈,平台可动态调整视频时长、叙事风格、视觉与音乐元素,使内容更贴合目标受众审美。在创作中需高度重视文化真实性,避免“巴山夜雨”的意象表达、历史语境与传统元素被过度娱乐化或碎片化,在适应短视频语言的同时,保持非遗的本真性与地域文化的真实内涵。

利用A/B 测试、评论区情感分析与用户停留时长等实时反馈机制,可不断优化内容策略,兼顾传播精度与文化尊严,实现传播效果与真实性的平衡。

2. 短视频形式创新与非遗表达方式的融合

短视频技术的持续演进为“巴山夜雨”非遗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形式载体与传播路径。平台通过 AI 剪辑模板、特效道具、沉浸声效与互动贴纸等轻量化工具,降低非遗内容的制作门槛,提升其艺术表现力与情感感染力。

例如,“巴山夜雨”主题短视频可运用国风动画模板、雨声ASMR、自动生成字幕等功能,快速完成文化意象的视听转化。部分平台结合 AR 滤镜与地域元素,使用户通过人脸识别或手势触发“虚拟夜雨”场景,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的非遗体验。此外,直播功能还可用于真实展示川渝地区雨景、传承人讲解与民乐表演,增强用户的实时互动与文化沉浸感。

形式创新并非简单叠加技术,而需注重与非遗文化内核的深度融合,在提升吸引力与传播效率的同时,维护“巴山夜雨”的审美品格与传统底蕴,构建兼具普及性、互动性与文化适应性的传播生态。

3. 传播效果评估与用户反馈机制构建

短视频平台正在构建多维度、实时化的传播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为“巴山夜雨”非遗传播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平台可持续追踪播放完成率、互动率、分享数、用户停留时长与粉丝增长等关键指标,量化传播效力。

进一步借助评论与弹幕的情感分析、语义识别技术,系统可自动识别用户对内容的情感倾向与态度,评估非遗传播的情感共鸣与社会认同效果。部分平台还通过用户问卷、创作者反馈工具与专家评测模块,整合普通观众、专业机构与传承人等多方视角,形成更全面的质量评估体系。

基于用户画像标签(如地域、年龄、兴趣等),平台可进行分群评估,判断内容在不同受众中的接受差异,辅助后续创作的精准调整与策略优化。这种数据驱动与人文反馈相结合的机制,提升了非遗传播评估的科学性与实时性,推动“巴山夜雨”短视频传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持续升级。

四、结语

短视频媒介为“巴山夜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多模态叙事、轻量化沉浸体验与互动化传播等方式,使这一传统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多元化创作策略、精准化内容设计与持续优化的反馈机制,“巴山夜雨”等非遗项目可在短视频平台中获得持久传播活力。随着技术迭代与用户生态的演进,传统文化将借此构建更宽广的传承通道和更丰富的情感联结。短视频不仅在非遗的现代表达中发挥赋能作用,更助力其实现从传统向未来的可持续传承与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 殷双喜 .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评四川美院 8 人展 [J]. 美术 ,2018,(12):38-42.

[2] 杨春城 . 浅析如何提升县城文化品味——“巴山夜雨”诗句衍生的文化品牌构想 [J]. 文化产业 ,2018,(14):6-7.

基金项目:本文系达州市社科联重点研究基地“巴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短视频视角下巴文化的非遗传播路径研究”(BCF2024YB1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