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精细化管理在房建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

陈安华

中国葛洲坝集团三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宜昌市 443000

引言

房建工程作为与民生改善和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其施工管理成效在工程质量、建设进度及综合效益等方面均有着显著体现。在房建工程实践中,这一管理模式有助于减少工序转换过程中的潜在损耗,降低常见质量问题的发生概率,增强成本管控的动态性,提升安全管理的前瞻性。由此可见,深入探讨精细化管理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策略,对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 房建工程施工管理的现存问题

1.1 流程管理粗放,工序衔接不畅

在传统房建管理模式下,施工流程标准化建设存在一定优化空间。工序衔接过程中,经验性判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管理方式可能导致工序间缺乏有效衔接,进而影响施工质量。如某住宅项目在钢筋绑扎环节尚未完全达到验收标准时,即开展模板安装工作,后续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出现了局部露筋现象,经统计,由此产生的返工费用约为20 万元。此外,各专业施工队伍在协同作业过程中,沟通与配合机制有待完善。

1.2 质量管控表层化,通病治理不力

质量检查环节往往侧重于事后验收阶段,在施工过程的动态监测方面存在一定优化空间,对于模板垂直度、钢筋间距、混凝土坍落度等核心指标的把控精细程度尚待提升。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房建工程中常见的渗漏、裂缝、墙面平整度欠佳等质量问题,有相当比例与施工过程管控环节的不足有关。

2 精细化管理在房建工程施工中的核心应用策略

2.1 施工准备阶段的精细化管控

2.1.1 图纸会审与方案优化

尝试建立“三维可视化会审”机制,借助BIM 技术对建筑、结构、机电图纸开展碰撞检测,以尽早发现设计潜在矛盾。在某住宅项目实践中,通过 BIM 会审发现并处理了数十处管线交叉冲突,有效降低了后期变更成本。针对深基坑支护、高支模搭设等关键工序,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细化技术参数、工艺流程与验收标准,对模板支撑间距误差等指标进行严格把控。

2.1.2 资源配置精准化

依据施工进度计划,制定“人、材、机”需求清单。劳动力管理方面,按工种对木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等实施“实名制 + 技能分级”模式,力求减少混岗作业现象;材料管理采用“限额领料 + 实时盘点”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钢筋损耗率得到显著改善;机械设备管理根据工序衔接制定“分时调度表”,提升塔吊、施工电梯等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率。

2.1.3 现场布置精细化

绘制施工平面布置“动态图”,科学划分材料堆放区、加工区、办公区与生活区。对各区域布置细节进行规范,如钢材、水泥堆放区设置防雨棚与防潮层,木工棚与动火区保持安全距离,保障物流通道宽度,合理配置消防设施,以此减少现场管理混乱带来的不利影响。

2.2 施工过程中的精细化管控

2.2.1 工序管理标准化

在工序管理环节,可尝试推行“工序样板引路”的工作方法。针对外墙保温、卫生间防水等关键工序,优先打造样板段,待监理、业主共同验收确认后,再有序开展大面积施工。以某项目卫生间防水工程为例,通过制定“基层处理→防水涂料涂刷(厚度 1.5mm)→闭水试验(48 小时)”的标准流程,渗漏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建立“工序交接单”制度,对上道工序进行严格把关,如发现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差超出 ±3mm 等问题,即刻叫停施工,确保责任明确到人。

2.2.2 质量巡检实时化

质量管控方面,可考虑采用“三检制 + 第三方飞检”的管理模式。通过班组自检、质检员专检、监理巡检三级把控,重点监测混凝土坍落度( 180±20mm )、钢筋间距(误差 ⩽10mm )、垂直度(每米偏差≤ 3mm)等关键指标;并引入第三方机构,每月开展突击检查,将检查结果与工程款支付相挂钩。实践表明,这种模式有助于提升质量整改的及时性。

2.2.3 进度管控动态化

在进度管理工作中,可借助甘特图细化“周计划 + 日目标”,通过每日“碰头会”及时核对进度情况。若出现模板安装延误等进度滞后问题,及时采取增加作业班组、延长有效作业时间等应对措施。运用 Project 软件实时更新进度数据,当进度偏差达到 3% 时启动预警机制,从而保障项目工期的顺利推进。

2.3 质量与安全的精细化管理

2.3.1 质量通病靶向治理

针对渗漏、裂缝等常见质量问题,系统梳理成因并建立专项档案。在施工管控方面,外墙施工着重关注保温层粘结强度指标(建议控制在 0.1MPa 及以上),并强化窗洞口密封胶施工工艺管理;楼板施工则对混凝土入模温度(宜控制在30℃以内)与养护周期(建议不少于 14 天)进行严格把控。实践表明,通过该管理方式,部分项目的质量通病发生概率显著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

2.3.2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采用安全风险四色分级管理模式,对深基坑、高支模、临边防护等关键区域实施差异化管控。针对红色风险区域,推行作业许可制度,落实每日施工前专项技术交底;橙色风险区域则引入智能监测设备,实时采集高支模沉降等关键数据,实现异常情况自动预警。应用该管理模式后,部分项目的安全隐患整改效率大幅提升,安全生产目标达成效果良好。

2.3.3 安全教育个性化

依据不同工种特点,开展针对性安全培训:对电工着重讲解临时用电规范,尤其是 TN-S 接零保护系统相关内容;对架子工强化施工与验收标准培训,并将考核结果与岗位准入挂钩。同时,借助VR 技术还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事故场景,帮助作业人员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实际应用显示,通过此类培训,作业人员的违规操作现象明显减少。

2.4 成本的精细化控制

2.4.1 材料成本精准把控

构建“材料价格监测体系”,持续关注钢筋、水泥等主要材料的价格动态,适时优化采购策略,如在价格低位时合理增加储备量;积极探索材料替代方案,在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选用性能更优的 HRB400 钢筋替代 HRB335 钢筋,有效降低材料消耗。部分项目实践显示,通过上述措施,材料成本得到了较为可观的优化。

2.4.2 人工与机械成本优化

创新薪酬激励机制,推行以工作成果为导向的计价模式,充分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在机械租赁管理方面,采用灵活的组合租赁模式,并建立闲置设备及时退租机制。实践表明,这些举措对人工与机械成本的优化效果显著。

2.4.3 变更签证闭环管理

建立健全变更签证审核机制,通过施工单位申报、监理单位审核工程量、业主单位审核单价及必要性的三级审核流程,确保每一项工程变更都有充分依据。实际项目管理中,通过严格执行该审核机制,工程变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得到显著提升,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通过对房建工程施工全流程的深入梳理与优化,在改善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粗放化、被动化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提升工程质量、合理控制成本、强化安全保障等方面展现出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精细化管理并非追求事无巨细的全面管控,而是更强调在精细化程度与管理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通过持续的优化调整形成良性的管理循环,进而推动房建工程施工管理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郭永为 . 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在房建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4,23(6):162-165.

[2] 高登 . 精细化管理在房建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新疆有色金属 ,2024,47(4):75-76.

[3] 叶小路 . 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要点探析 [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2(11):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