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慢病管理服务实践对高校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侯亚楠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引言
慢性病负担持续加重,基层健康管理能力亟待提升。药店作为社区健康服务的重要节点,其慢病管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与人才协作模式。这些一线经验暴露出当前护理人才培养中实践脱节、师资能力单一等问题,尤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借鉴药店服务模式,推动护理教师兼具临床智慧与教学创新力,成为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突破口。这一探索不仅关乎教育质量,更直接影响基层健康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一、药店慢病管理服务中“双师”能力需求的现实呈现
在当前慢性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的背景下,药店作为社区健康服务的重要前沿阵地,其慢病管理服务已从传统的药品供应逐步向专业化、系统化的健康干预模式转型。具备临床实践能力与健康教育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服务落地的关键支撑。药店慢病管理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病的用药指导、健康监测与生活方式干预技能,还需具备患者随访管理、健康数据记录与分析、多部门协作沟通等综合能力。这种实践场景中对“双师型”能力的需求,即兼具专业实践技能与健康教育指导能力,已不再局限于理论层面,而是转化为具体的服务标准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现出真实岗位对“教学—实践”双重素养的高度整合要求。
从服务流程来看,药店慢病管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连续性照护,涵盖风险评估、个性化干预方案制定、用药依从性提升及长期随访等环节。这要求服务人员不仅熟悉临床药学知识,还需掌握护理沟通技巧、慢性病自我管理支持(SMC)策略以及基本的公共卫生管理方法。在开展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讲座时,从业人员需具备课程设计能力、健康传播技巧及效果评估能力,这与高校护理教师的教学职能高度契合。药店一线岗位实际上已自发形成了对“教师—技师”双重角色的能力期待,其服务实践为“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画像提供了现实参照。
药店与社区卫生机构、医保系统及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的协同运作,推动了健康服务链条的整合。从业人员需具备跨专业协作、健康信息管理与政策理解能力,这对高校护理教育中“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其能力结构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与临床操作,而应拓展至健康服务体系的系统认知与实践指导能力。药店慢病管理服务的深入发展,不仅揭示了基层健康人才的能力缺口,更凸显了“双师型”教师在连接教育供给与行业需求中的关键桥梁作用。
二、高校护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与挑战
当前高校护理教育在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与实践困境。尽管政策层面持续倡导产教融合与双师队伍建设,但多数护理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仍以学术晋升为主导,临床实践能力更新滞后,导致教学内容与基层健康服务实际脱节。许多教师虽具备高级职称与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在社区、药店或慢病管理一线持续参与服务的实践经验,难以将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制约了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高校与行业之间的资源壁垒尚未有效打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机制不健全,实践时间、内容与考核标准缺乏制度保障,使得“双师”建设流于形式,未能形成可持续的能力提升路径。
在能力评价体系方面,现行的教师绩效考核多侧重科研成果与教学工作量,对临床技能水平、健康服务创新能力及行业协作能力缺乏科学评估指标。这种评价导向使得教师参与药店慢病管理等基层实践的动力不足,即便有短期挂职或合作项目,也往往停留在表面观摩,难以深入服务流程进行系统学习与能力重构。护理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仍较模糊,部分院校将“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等同于具备双师素质,忽视了其在真实健康服务场景中整合知识、技能与教育指导能力的复合性要求。
高校与药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尚未建立稳定的合作平台与资源共享机制,教师难以常态化参与慢病管理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即使个别教师参与实践,也常因组织归属、工作边界不清等问题遭遇身份认同困境。数字化健康管理系统在慢病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要求教师具备健康信息技术(HIT)、电子健康档案(EHR)应用与数据分析能力,而现有师资培训体系对此类新兴技能的覆盖不足。这些问题共同反映出,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尚未真正实现从“理论型”向“实践整合型”的转型,亟需借鉴一线服务模式进行系统性重构。
三、基于药店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机制构建
借鉴药店慢病管理服务的实践模式,构建高校护理“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机制,需打破传统教育与临床服务之间的壁垒,推动形成“产教融合、双向流动、能力共育”的发展新格局。药店在慢病管理中所体现的医防协同、数据驱动与患者全程管理理念,为护理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鼓励教师深度参与药店主导的健康筛查、用药指导、慢病随访及健康教育项目,使其在真实服务场景中提升临床决策能力、健康评估技能与跨专业沟通素养。这种沉浸式实践不仅强化了教师的岗位胜任力,也为其将一线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实训课程与科研课题提供了丰富素材,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双向赋能。
依托药店与高校共建的协同平台,设计模块化、阶梯式的教师实践培训路径,涵盖慢性病管理指南解读、健康行为干预技术(如动机访谈、自我管理支持)、电子健康档案应用及健康风险评估工具操作等内容,提升教师在基层健康服务体系中的专业适应性。引入行业标准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将参与慢病管理项目的时长、服务质量、教学转化成果等纳入职称评聘与绩效考核指标,激励教师持续参与实践。通过建立“临床实践档案”与“教学创新档案”双轨记录系统,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可视化与动态管理,推动其从单一知识传授者向健康服务整合者与教育创新者的角色转型。
要推动制度层面的协同治理,形成政府、高校、医疗机构与零售药房多方参与的“健康教育共同体”。借助区域医联体与智慧健康平台,打通信息共享与资源调配通道,使教师能够在多机构协作网络中承担健康教育督导、慢病管理方案优化与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等职能。教师可参与药店慢病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估,提升其在健康信息技术(HIT)与循证实践方面的能力。通过制度化安排保障教师实践权益与教学反哺机制,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服务创新与师资发展的一体化推进,真正发挥“双师型”教师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桥梁作用。
结语
本文基于药店慢病管理服务实践,探讨其对高校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揭示了基层健康服务对复合型师资的迫切需求。通过分析药店实践中“双师”能力的现实呈现及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提出应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唯有打通教育与行业壁垒,优化评价体系与实践路径,才能真正实现护理教师角色的转型升级,为基层慢性病防控输送高质量人才,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可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 周晓峰 , 陈雅玲 .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护理“ 双师型” 教师培养模式探索 [J]. 中华护理教育 ,2023,20(4):312- 316
[2] 吴志宏 , 林雪梅 . 零售药店参与慢性病管理的服务模式与人才需求分析 [J]. 中国药事 ,2022,36(7):789- 794
[3] 徐文斌 , 黄晓燕 . 产教融合背景下护理专业教师临床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J]. 护理学杂志 ,2024,39(2):88-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