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传统玉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研究

作者

王云月

淮北理工学院 安徽省淮北市 235000

引言

玉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独特象征,不仅体现了古代工艺的精湛,更承载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精神内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有效提升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感。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在理论传授与实践结合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尚未充分发挥。探索中国传统玉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视角,也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注入了文化动力。本文将从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两方面展开,力求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一、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融入的现状与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职责。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逐渐被认可。然而,现实情况表明,传统文化的融入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融合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和深度。部分高校在思政课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较为浅显,往往停留在形式层面,未能充分体现其精神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深刻的文化认同和思想共鸣。

影响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文化融合效果的因素较为复杂。一方面,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全面,限制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深度。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和课程设计未能充分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学手段,使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显得枯燥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多样化且开放,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存在一定差异,这也给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带来了新的挑战。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融入必须突破教学理念、师资力量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瓶颈,才能实现育人效果的提升。

高校思政教育在内容更新和形式创新方面依然面临压力。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但其思想精髓和价值理念需要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育内容。当前部分课程内容未能有效体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导致教育效果不够显著。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系统规划与长远布局,避免零散和碎片化使用。高校还应加强对传统文化融入效果的科学评估,针对问题制定精准的改进措施,为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打破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边界。高校教师应深化对玉文化的理解和挖掘,探索基于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渗透路径,既体现玉文化的历史价值,又凸显其现实意义。通过课堂讨论、专题研学、文化实践活动等多样教学方式,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推动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层面形成对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基于玉文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分析与优化策略

玉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后,教学成效逐渐显现,学生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观塑造得到有效促进。通过调研和实践反馈发现,借助玉文化进行思政教学,能够增强课程的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深刻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学生在对玉文化的认知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传统美德的理解,还提升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促进了思想觉悟的提升与人格的完善。这种教学模式的成功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政教育的良好结合。

尽管玉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明显的提升空间。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必须构建科学完整的玉文化知识体系,避免教学内容零散、碎片化,确保学生能够系统理解玉文化的历史底蕴与思想精髓 [3]。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亟需创新,特别是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指导下,应注重思政元素与玉文化内容的深度融合,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现有的教学评估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全面反映课程思政融合的实际效果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对此,高校应加强师资培训,重点提升教师对玉文化的认知深度和思政教育能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打造沉浸式、参与式的课程思政教学环境,切实增强玉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路径,需要从制度设计、资源整合和教学评价三方面协同发力。高校可建立玉文化思政教育专题研究团队,开发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评价上,推动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结合学生学习成果、课堂表现及文化实践效果,科学衡量思政教育的综合成效。整体来看,基于玉文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也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范例。

二、中国传统玉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与实践探索 结语

中国传统玉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内涵深厚的文化符号,蕴含着忠诚、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是高校思政教育极具潜力的文化资源。将玉文化引入思政课堂,有助于学生深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提升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玉文化的融入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更应结合思政育人目标,推动价值引领与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玉器的历史渊源、文化象征及其与中华传统伦理的关系,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感悟和认同。

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应充分挖掘玉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符号和深厚精神内涵,科学设计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块,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2]。课程内容不仅应融合玉文化中诚信、坚韧、礼仪等道德教育元素,还需与思政课程的理论框架紧密衔接,打造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要突破单纯的理论讲授,积极引入案例分析、情境模拟、文化展览和社会调研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通过这种创新的课程设计,玉文化能够成为思政教育中鲜活且具象的载体,切实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推动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内化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入为玉文化融入思政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本文围绕中国传统玉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当前传统文化融入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结合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路径和实践策略。玉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建设。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思政课程的生动化和实效化。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培养,推动玉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陈华 .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2021,(5):45-50.

[2] 赵一鸣,孙丽 .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传统文化教学创新探索[J]. 高教研究,2022,43(3):112-118.

[3] 陈晓燕,胡伟 . 传统玉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7):66-71.

作者简介:王云月 1996 年7 月30 日 女 汉族

职称学历:助教,硕士研究生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