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技术创新与病虫害防治策略的优化
张哲瑞 赵妍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东风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 云南 弥勒 652300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以及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剧,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已然成为全球所聚焦关注的重点内容。传统的农业模式如今已无法契合现代社会对于高效、环保且安全的农产品的需求。在此情形下,农业种植技术的创新以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的优化便显得格外关键。本文会对现代农业技术在种植过程当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剖析如何借助创新策略来有效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关键词:农业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先进技术;优化策略
引言
本文围绕农业种植技术创新以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的优化展开探讨。阐述了精准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于种植中的运用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这些技术对提升农业的效率以及可持续性有着关键作用,针对病虫害防治方面,给出了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防治的策略,推动化学防治的绿色转型,构建智能化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以及选育与应用抗病虫害品种。这些策略可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提升病虫害防治的精准程度和效率,推动农田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
一、农业种植技术创新
(一)精准农业技术
现代农业在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依靠整合卫星导航与物联传感装置,形成了动态监测与智能决策相结合的种植模式。在播种作业中,采用智能化播种设备实现厘米级播种定位,灌溉系统依托土壤监测网络动态调配灌溉量,施肥机械则结合具体数据开展处方化变量施肥,这种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使水肥利用效率提升,在降低农业投入的同时改善了作物品质与产量[1]。
(二)生物技术在种植中的应用
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中,生物技术的创新应用为传统农业注入了崭新活力。科研工作者借助基因编辑工具对作物基因组进行精准修饰,培育出兼具抗病抗逆特性的改良品种,这些性状改良后的作物较大降低化学农药的依赖度,还可以在干旱、盐碱等逆境中维持正常生理代谢,借助重构微生物固氮体系提升土壤肥效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解决化肥过度使用问题提供了生态化解决方案。在植物繁育领域,组织培养技术已实现优质种质资源的离体快繁,配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系统,有效缩短了良种产业化周期。
(三)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依靠整合灌溉与施肥两大农艺环节,依托压力管网系统将可溶性化肥或液态有机肥精准调配为营养液。该系统根据作物需肥规律与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将水肥混合液定时定量输送至作物根系分布层,相较于传统耕作方式,该技术可实现养分吸收效率提升30%-50%,水资源消耗减少40%以上,并有效缓解人工施肥的劳动负荷,为现代农业的节水减排与精准化管理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二、农业病虫害防治策略的优化
(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在病虫害防控实践中,贯彻"预防优先、综合治理"方针能较大降低灾害性暴发风险。具体实施时,农业管理层面可采取定期深翻土壤、实施作物轮作制度等手段,有效打破病虫生存循环链条,压缩虫卵越冬基数,在物理防控层面,合理布设频振式杀虫灯、高标准防虫隔离网等设施,构建起物理阻隔与诱捕相结合的立体防线[2]。生物防治方面则侧重引入赤眼蜂等天敌种群,配合施用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形成生物间的自然制衡机制,在此基础上,严格实施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双重制度,构筑起抵御外来入侵物种的坚实屏障,这种多维度防控体系能实现病虫害源头管控,最大限度减少化学药剂依赖,促进农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二)化学防治的绿色转型
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全球共识。绿色农业强调运用生态学原理,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在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中,化学防治技术需要向环境友好型方向革新。建议优先选用靶向性强、生态毒性低且半衰期短的新型农药制剂,并严格遵守施用规程中的剂量标准与安全间隔期要求,凭借引入无人机植保和智能变量喷雾装置等精准施药技术,可提升农药有效沉积率,降低药液飘移造成的面源污染。在施药策略方面,建议采用有协同增效作用的不同作用机理药剂进行轮换施用,并科学设计复配组合方案,有效延缓靶标害虫抗药性演化进程,这种模式在提升防控效率的可减少化学药剂对耕地生态系统、地下水体及作物可食用部位的残留风险,从源头上维护农田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体系[3]。
(三)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
智能化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的搭建,是推进农业病虫害精准治理的关键技术平台。借助在作物生长区域部署物联传感网络和图像采集终端,可动态获取微环境参数、害虫活动轨迹等多维度信息,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和云计算平台构建的智能中枢,可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深度解析并生成灾害演化模型。当监测数值超出安全范围时,系统会自动触发分级预警机制,依靠移动终端向种植者推送定制化治理方案,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实现了防控窗口期前移,借助精准施药策略使农药使用效率提升,帮助农户年均减少经济损失。
(四)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关键策略在于开发有天然抗性的优质种质资源。农业科学家运用分子标记辅助杂交和CRISPR基因编辑等手段,成功培育出包含抗稻瘟病超级稻、Bt抗虫棉在内的高抗性作物种质,这类品种在田间表现出较大的生物胁迫抗性,能有效阻断病原菌侵染循环和害虫取食行为,大幅减少对化学药剂的依赖。农技推广体系需因地制宜建立品种抗性图谱,结合科学的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监测体系,依靠"良种+良法"的集成模式最大化发挥品种遗传抗性潜力。
结语:
综上,农业种植技术创新以及病虫害防治策略优化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精准农业技术得以运用、生物技术被加以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得到推广,并且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得以建立,抗病虫害品种也在选育,这些共同组建起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这些技术和策略的施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还切实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促使农田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庞燕美. 农业现代化下小麦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 (03): 208-210.
[2]李振虎. 现代农业高产小麦种植技术应用实践和常见病虫害的防治举措 [J]. 种子世界, 2025, (03): 6-8.
[3]冯德丽,孔祥勇.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J]. 河南农业, 2025, (02): 36-38. DOI:10.15904/j.cnki.hnny.2025.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