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易错题的成因及对策
郑德洪
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双语寄宿制示范小学
引言:
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框架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检验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试金石”。然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面对“行程相遇”“工程合作”“比例分配”等应用型问题时,常因逻辑链条断裂、概念混淆或运算失误而陷入解题困境。例如,在“甲、乙两车相向而行,4 小时后距中点 4 千米相遇”的行程问题中,学生易忽略“甲比乙多走8 千米”这一隐含条件,导致速度差计算错误;在“10 克盐溶于100 克水,求含盐率”的百分数问题中,学生常将“盐水总量”误认为“水的质量”,直接得出 10% 的错误答案。
一、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易错题的成因
(一)认知发展阶段特征导致思维受限
小学生抽象思维尚未成熟,难以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模型。例如,在“行程问题”中,学生面对“甲、乙两车相向而行,相遇后甲车继续行驶 2 小时到达乙地”的情境时,常因无法在脑海中动态模拟两车运动轨迹,而混淆“速度和”“时间差”与“路程关系”,导致公式误用或条件遗漏。此外,其注意力分配能力较弱,易忽略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往返”“中点”等),将复杂问题简化为片面计算,反映出思维从直观到抽象过渡中的必然障碍。
(二)知识理解碎片化与运用僵化
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停留于表面,缺乏系统关联。例如,在“工程问题”中,学生机械记忆“工作效率 Σ=Σ 工作总量 ÷ 时间”的公式,却未理解“多队合作时效率相加”的逻辑本质,导致在“甲队效率提升 20% ”的变式题中,错误地将原效率直接乘以系数。此外,学生易受数字特征干扰,在“简便运算”中滥用定律(如将“ 25×4÷25×4 ”误算为 1),暴露出对运算优先级和规则适用条件的模糊认知。
(三)解题策略单一与习惯缺失
学生习惯于依赖固定解题模板,缺乏灵活应变能力。例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面对“降价 20% 后恢复原价需涨价多少”的问题,学生因未掌握“设数法”或“方程建模”,而仅凭直觉认为“再涨20% 即可”,导致逻辑断裂。同时,其审题粗心(如忽略单位换算、余数处理)、验证意识薄弱(如未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境)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错误率。例如,在“长方形周长求长”时,学生可能直接除以 2 得到“长 + 宽”的和,却未进一步拆分计算,反映出思维过程的断裂性。
二、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易错题的改正策略
(一)构建思维可视化工具,破解抽象理解障碍
通过线段图、表格、示意图等工具,将文字条件转化为直观模型,帮助学生梳理数量关系,明确解题逻辑。在“相遇问题”中,学生常因混淆“速度和”与“时间差”导致错误。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线段图:画两条平行线代表甲、乙两车出发点,标出中点;用不同颜色箭头表示两车运动方向,标注“甲车速度 =60km/h,乙车速度 =40km/h”;在相遇点处标注“4 小时后相遇,此时甲车距中点 4km”。通过观察线段图,学生可直观发现“甲车比乙车多走8km(4×2=8)”,进而推导出速度差为 20km/h,最终求出两地距离。这一过程将抽象的“行程关系”转化为可视化的“线段对比”,降低了思维难度。
(二)强化核心概念辨析,消除知识混淆点针对易混淆概念(如单位换算、比例关系、百分数应用),设计对比练习,通过正误案例对比加深理解。在“含盐率”计算中,学生常将“盐水质量”误认为“水的质量”。教师可设计对比题:错误案例:10 克盐溶于 100 克水,学生计算“含盐率= ÷10÷100×100%=10% ”;正确解法:引导学生分析“盐水质量 =盐 + 水 =110 克”,得出“含盐率 =10÷110×100% ≈ 9.1%”。通过对比,学生明确“百分数计算需统一整体量”,后续在“糖水浓度”“折扣率”等类似问题中错误率显著降低。
(三)设计多维度验证方法,培养结果反思习惯
在“工程问题”的解题验证中,教师可通过“代入验证”“极端假设”与“单位检查”引导学生反思答案合理性。例如,针对“甲队单独完成需 12 天,乙队需 18 天,两队合作需几天”的问题,学生若直接计算得“1÷(1/12+1/18)=7.2 天”,教师可引导其通过代入法细化分析:甲队7 天完成7/12 工作量,乙队7 天完成7/18 工作量,两队合计完成 (21+14)/36=35/36,剩余 1/36 工作量需乙队单独完成 0.5天,故总时间为 7.5 天。此外,教师可设计极端假设:若甲队效率极高(如接近 1 天完成),乙队效率极低(如需 100 天),则合作时间应趋近于甲队单独完成时间,此时 7.2 天的计算结果虽符合逻辑推导,但需结合实际情境取整为 7.5 天。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学会从“结果是否符合工程实际”“极端条件下是否合理”“单位是否统一”等多维度审视答案,避免因机械套用公式而忽略问题本质,逐步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四)实施变式迁移训练,提升思维灵活性
通过改变题目条件、结论或情境,设计变式题组,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形成解题策略的自动化迁移。在“归一问题”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组:基础题:3 台收割机 4 小时收割 12 公顷,5 台收割机6 小时收割多少公顷?变式 1:若增加“每台收割机效率相同”的条件,学生需先求“1 台 1 小时收割量”;变式 2:若改为“收割18 公顷需几台收割机工作 8 小时”,学生需逆向推导“总效率需求”;变式 3:若引入“故障停机 1 小时”的干扰条件,学生需分段计算效率。通过题组训练,学生从“单一解法”转向“策略选择”,例如在变式 3 中主动运用“假设法”或“方程法”,思维灵活性显著提升。
结语:
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易错题,既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金石”,也是教学优化的“突破口”。通过思维可视化工具(如线段图、表格)的介入,学生得以将抽象问题具象化,突破认知局限;通过核心概念的辨析与对比训练,其知识体系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消解了“单位混淆”“比例误判”等常见误区;通过多维度验证方法(代入验证、极端假设)的渗透,学生从“追求答案”转向“反思过程”,培养了批判性思维;通过变式迁移训练的强化,其解题策略从“单一固化”转向“灵活应变”,实现了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跃迁。
参考文献:
[1] 李晓云 . 数学问题驱动对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影响和应用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4,(15):155- 158.
[2] 李闯 , 肖春柯 . 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的运用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4,(16):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