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契合度提升策略

作者

徐谦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艺术与设计学院 214200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专业学习成果与岗位需求往往存在一定差距,导致人才供需错位,提升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契合度,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发展质量,也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通过强化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加强职业素养与技能训练、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可以有效缩短毕业生从“学生”到“员工”的过渡期,高职教育需在立德树人的大框架下,探索多元协同的提升策略,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精准对接。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契合度的概述

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契合度,是指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与其就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匹配程度,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面临“专业对口率不高、岗位适应性不足”的问题,部分专业课程与行业发展存在脱节,导致学生技能难以满足企业的新需求;学生综合素质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岗位匹配度,就业岗位专业契合度不仅影响学生的就业稳定性,也直接关系到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因此提升契合度需要高职教育主动适应产业变革,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以实现毕业生与岗位的“双向适配”。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契合度提升的基本原则

(一)德技并修

“德技并修”是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教育的重要原则,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中德育与技能并重的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其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塑造,德育是立身之本,技能是立业之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契合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但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难以在企业中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坚持“德技并修”,要求教育者既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贯穿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1]。在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契合度的过程中,德技并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快适应岗位环境,增强与企业文化的契合度;而扎实的技能与创新能力,则确保他们能够胜任岗位工作,实现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通过德技并修的培养路径,高职院校能够推动学生从“技能型”人才向“德技兼备”人才转变,不仅提高了就业质量,也提升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同时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也会随之提高,从而促进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因此德技并修不仅是教育理念的落实,更是实现毕业生就业与专业高度契合的关键抓手。

(二)校企协同

校企协同是高职教育贯彻立德树人理念、提升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契合度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技能与岗位要求之间产生差距,而企业则急需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的核心在于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通过共建专业、共设课程、共育人才,实现“教”与“用”的有效对接,这不仅有助于院校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目标,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实际岗位对接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在德育与技能两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2]。在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契合度的过程中,校企协同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企业能够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使课程内容与行业前沿保持一致;院校则能借助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及真实项目体验,帮助他们提前适应职场环境,同时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的渗透,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强化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校企协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增强了企业的人才供给保障,实现双赢格局。

(三)以需定培

“以需定培”是立德树人背景下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契合度的重要原则之一,强调人才培养必须紧紧围绕社会需求来展开,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专业结构僵化、课程内容滞后等现象,导致学生所学与岗位要求存在脱节,“以需定培”的核心在于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又要根据区域经济,灵活调整专业方向,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通过对用人单位需求的深入调研,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培养一个学生、满足一个岗位、服务一方产业”,从而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3]。在提升就业岗位与专业契合度的过程中,“以需定培”能够有效解决人才供需错位的问题,院校通过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岗位需求转化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同时结合行业标准开展实训,确保学生掌握岗位必备的技能和素质,此外“以需定培”还强调因地制宜,根据区域产业特色设立专业方向,推动地方经济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这使得毕业生不仅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还能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实现德才兼备、学以致用,因此“以需定培”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方向,也是高职教育提升就业契合度的核心抓手。

三、基于立德树人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契合度提升策略分析

(一)优化专业设置

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优化专业设置是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契合度的首要策略,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存在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发展不匹配、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出现“有专业无岗位”的困境,优化专业设置,既要遵循立德树人要求,注重德育与技能的融合培养,又要紧密对接产业发展趋势,合理规划专业布局,通过动态调整专业方向、淘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冷门专业”、增设新兴产业相关的“热门专业”,可以有效提升教育供给的针对性,使学生所学内容更加符合岗位要求 [4]。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坚持“以需定培”的思路,积极开展行业调研,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真实需求,并将调查结果融入专业建设中,同时院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确保培养方案与岗位能力标准相一致,此外学校应注重交叉学科与复合型专业的建设,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技能,以应对未来岗位的多样化需求。

(二)深化校企合作

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引领下,深化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契合度的关键策略,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存在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学生虽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但缺乏对真实岗位的理解,导致就业对口率偏低,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可以打通教育链与产业链的通道,使企业的岗位需求直接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推动教育内容的更新迭代,同时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的融入,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到“德技并修”,这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度,还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实践、融入社会的机会,成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具体实施中,高职院校应积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学生在校所学能够与岗位要求高度对接,同时学校应推动“双导师制”,即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此外学校可以通过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及订单班,提供更多真实项目,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企业则可以通过合作提前储备,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校企双方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不仅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推动了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强化课程实践

在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下,强化课程实践是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契合度的重要策略,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部分课程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出现“理论懂、技能弱”的问题,难以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实践环节不仅是技能训练的关键环节,更是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强化课程实践,可以让学生提升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将德育内容融入实践课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自觉树立责任意识,真正实现“德技并修”,从而增强岗位适应性。在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合理优化课程结构,将更多课时分配到实验、实训、项目化教学中。通过引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拟岗位实习,帮助学生获得接近企业工作流程的实践体验,同时学校应结合区域产业,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实训课程,使学生就能掌握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此外教师也应注重将德育目标融入实践环节,如在课程中强化职业规范训练,让学生操作技能提升,增强职业素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高度匹配。

四、结语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契合度提升,不仅是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更是服务社会和促进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校企合作、强化课程实践等多元策略,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求人才培养既注重职业技能的掌握,也强调品德修养的养成,唯有坚持德技并修、因需育人,才能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契合度,促进其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 唐茂佳. 基于用人单位视角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契合度调查研究——以地方师范院校为例 [J]. 体育视野 , 2023(15):140- 142.

[2] 吕晓宁. 高职导游专业学生择业期待及旅游景区就业契合度研究 [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6).

[3] 褚美玲 , 王纯磊 . 宿迁市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契合度研究 [J]. 对外经贸 , 2021, 000(011):63- 66.

[4] 匡星 . 建筑工程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调查研究 [J].安徽建筑 , 2020.

基金项目:2021 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专业契合度研究——以无锡工艺为例” 成果(课题编号:2021SJB0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