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管控方法探究
冯红春 苗坤 孙浩 康军强 靖军辉
中建一局集团第三建筑有限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0018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装配式建筑工程建设越来越多。与传统建筑模式相比,应用装配式建筑可以进行绿色建筑施工,整体提高建筑工程的工作效率,对促进我国建筑行业朝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健康发展具有显著作用。鉴于此,文章就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管控方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支撑结构
1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1.1成品构件制造技术
第一,明确模具技术要求。模具由底模、内模、外侧模、端模、窗模等部分组成,尽量配备性能稳定、不易变形破损的铝合金模具或钢模具,不宜采用木模具。对模具外观质量和规格尺寸进行检查,要求模具不存在毛刺等缺陷部位,长宽高和对角线长度偏差控制在2mm 以内,及时更换不合格的劣质模具。随后,根据预制构件形状尺寸、所属部位来选择恰当的浇筑形式,包括平躺浇筑、横向浇筑以及竖向浇筑,在其基础上确定模具摆放方式与位置,避免因浇筑形式、摆放位置不当而在构件内部形成裂缝。第二,预埋件安放控制。以实现各部分构件相互连接作为预埋件设置目标,尽量减少预埋件数量,在设计图纸上明确标注各类预埋件位置,摆放就位后,利用定位架来测量调整预埋件位置,禁止在预埋件处设置振捣点位,避免因预埋件过多而损伤主体结构,或是因预埋件位置偏移而影响到预制效果。第三,混凝土浇筑。重复检查模具质量,确定模具表面光滑平整、内部不存在积水与灰尘污渍后,即可开展布料作业,向模具内部匀速、持续灌注混凝土,同步开展振捣作业,直至混凝土表面无气泡持续冒出为止。第四,构件脱模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把预制构件连同模具送入标准养护室内,养护温度控制在45-55℃,空气湿度维持在95% 以上,到达养护时间后,检测相同批次的混凝土试块强度,确定试块强度达到拆模标准后,拆除模具,起吊预制构件,检查构件外观质量,对缺陷部位进行修补。
1.2吊装施工技术
装配式建筑施工能否顺利、高效开展,受到吊装施工技术应用的直接影响。鉴于此,在构件吊装施工前需做到对现场情况的详细勘察,并依据工程特点、现场情况科学编制施工方案。起重吊装设备进场后及时进行静载、动载试验,并保证安全装置的配备符合灵敏度控制要求。吊装施工过程中,以吊装顺序图为基准对墙板进行就位。为保证吊装施工的顺利开展,要求现场人员在吊装前进行钢丝绳检查,吊装至安装位置后,需在下降前控制好竖向位置,并将垫块放置于墙板缝隙位置,垫款厚度可控制在20mm左右,以保证墙板拼缝宽度控制符合要求。下放时以外墙内边线为基准进行就位,并检查就位后墙板是否符合缝隙一致、墙身垂直的要求。利用支撑对就位后墙板进行固定处理,并以大于高度2/3为基准来控制构件底部与墙板上部支撑点的间距。分别利用M16×30螺栓、M10×75自攻钉对斜支撑上下端进行固定处理,通过支撑旋转来实现对构件垂直度的微调处理。
1.3预制混凝土楼梯构件安装要点
装配式建筑预制楼梯的主要吊装工序为测量防线、构件质检、临时支撑搭设、吊装、固定等。预制楼梯构件的体积相对较大,则利用型钢扁担梁进行辅助吊装,提高预制楼梯构件吊装过程中的整体稳定性,吊装时保证构件上下高差一致,使顶面与底面高程一致,并在楼梯初次就位时,对楼梯方位设计值进行复核,提高楼梯吊装精度。
2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2.1原材料质量控制
(1)供应商选择和评估。为保证原材料选用符合需求,需以选择合格供应商为前提。在项目准备阶段,要求相关人员在充分考虑供应商信誉度、质量管理、过往业绩等因素的前提下来择优选择。并通过供应商评估筛选出长期合作伙伴,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符合预期要求。(2)原材料采购规范。在材料采购阶段,需重视对制原材料采购规范的严格制定,通过对原材料技术要求、性能指标、检测标准和采购程序的明确规定,有助于加强采购原材料的质量控制。(3)原材料检验和抽样测试。为避免出现原材料质量问题,需积极开展原材料检验、抽样测试工作。检验应根据采购规范中的要求,对原材料进行外观检查、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等。而抽样测试的实施,则需在遵循相关标准和方法的同时,确保样品符合代表性要求。(4)原材料质量追溯。为促进装配式建筑施工高质量开展,需完善建立原材料质量追溯体系,以期在施工阶段对原材料标识、记录和管理,可以追溯到原材料的供应商、生产批次、质量检验结果等信息,以实现对原材料快速定位和排查质量问题,确保构配件生产制作不受材料问题影响。
2.2预制构件的运输及施工现场堆放要点
首先,如果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不满足设计强度要求,应禁止运输。在搬运预制构件时,宜采用低平板小车进行搬运,车厢内应有专门的支架,并配合采用可靠的稳定器。PC件进入施工现场后,应尽可能地堆放在接近塔吊的区域,以提高塔吊的利用率。在运输墙板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垂直运输的方式,对于容易和外界接触的边角要进行防护,并应用支撑结构进行固定。搬运如预制楼板、阳台板、楼梯等预制构件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平铺的方式。为减少震动对上述结构的影响,可以在其底部铺垫一层软垫,并做好固定工作。在搬运预制构件时,车辆起步要缓慢,速度要均匀,转向时要减速,防止墙板翻倒。其次,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搬运时对预制构件的损伤,当PC构件到达施工现场后,应由起重机或者塔吊设备将PC构件直接吊至构件装配位置。如需对其进行堆叠,应堆叠在靠近施工区域的地方,并放置平整,墙板以靠背方式进行支撑。叠合板堆叠时,层板间的垫木高度要比板梁上的桁架高,且木料的位置必须垂直方向相同,以防止上部构件和下部构件由于垫木的支撑而造成压损。
2.3预制构件灌浆管理
在进行灌浆前,应对灌浆材料进行送检,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相关施工人员需持证上岗,且岗前应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对需灌浆面进行清理。灌浆时,应保证灌浆料的搅拌时间、流动度及流速等,采用压浆法将灌浆料从下扣灌入,在灌浆料从上口溢出时,立即进行封堵,整个灌浆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全程对施工情况进行记录,灌浆完成后及时对灌浆口及螺栓口进行封闭,从而完成构件的灌浆施工。
2.4强化施工管理制度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组装需要由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操作人员来完成。因此,为了进一步改进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施工单位需要完善其管理体系,提高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如吊装、接缝处理、预制构件间连接及安装等都需要由专业施工人员完成。施工单位的主要管理工作就是对质量的过程管理,要做到从招投标到建筑工程的设计再到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等阶段的管理。
结语
装配式技术的应用对我国推行绿色环保施工的理念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综合考虑装配式施工中的各类影响因素,因此掌握施工技术要点,针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质量控制措施,可保证施工质量和房屋建筑施工进度。
参考文献
[1]赵亮.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S02):631-632.
[2]廖金湘.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板施工工序及关键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2,7(19):58-60.
[3]韩小慧.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理控制实践与探索[J].建设监理,2023(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