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常见方法与实践

作者

杨智元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明安镇政府农牧站 014425

引言:

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历史悠久,从早期的物理防治到化学农药的大规模使用,人类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防控手段,过度依赖化学农药不仅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增强,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随着生态农业和绿色植保理念的推广,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措施逐渐受到重视,现代科技如遥感监测、智能预警系统等也为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1. 实施轮作倒茬栽培模式,阻断病虫害传播途径

农业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其中轮作倒茬栽培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态防控手段,这种模式通过科学安排不同科属作物的种植顺序,利用作物间的生物学差异,有效阻断土传病虫害的传播链条。例如将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既能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又可减少专食性害虫的种群数量。农民常采用 " 小麦 - 大豆 - 玉米 " 三年轮作制,使病虫害失去连续寄主而自然消亡。该技术还通过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作物抗逆性,大幅减少的化学农药使用量。现代农业生产中,轮作倒茬技术的精细化应用展现出更大的病虫害防控价值,通过建立科学的作物搭配体系,如将具有天然驱虫作用的葱蒜类作物与易感病作物间作,可形成天然的生物屏障。利用高温季节进行 " 闷棚 - 填闲作物 " 的轮作方式,既能杀灭土壤病原菌又能培肥地力,合理的轮作周期设计尤为关键,通常建议土传病害严重地块实施4-5 年长周期轮作,而虫害防控可采用2-3 年短周期。

2. 采用物理诱杀装置,精准控制虫口密度

物理诱杀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色性或趋化性等生物学特性,通过特定装置实现精准诱捕,从而有效降低田间虫口密度,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频振式杀虫灯,该设备通过特定波长的光源吸引夜行性害虫,配合高压电网或诱集袋实现物理灭杀,对鳞翅目、鞘翅目等趋光性害虫防控效果显著。色板诱杀技术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趋性,如蚜虫对黄色的强趋性,通过悬挂粘虫板实现靶向诱捕,这些物理方法不产生农药残留,且能显著减少天敌昆虫的误杀,有利于维持农田生态平衡 [1]。应用中需根据靶标害虫种类选择合适诱杀装置,并科学设置布放密度和高度,如在蔬菜大棚中每2-3 亩布置一盏杀虫灯,粘虫板按每亩 20-30 张的标准悬挂于作物冠层上方 10-15 厘米处,才能达到最佳防控效果。

物理诱杀装置正朝着智能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新型太阳能智能诱虫灯可通过光控系统自动启闭,并配备害虫计数装置,帮助农户实时掌握虫情动态,性诱剂与物理装置的结合使用进一步提升了防控效率,如将性信息素诱芯与诱捕器联用,可针对小菜蛾、棉铃虫等特定害虫实现高效诱杀。在果园管理中,套袋技术与诱虫带配合使用,既能防止成虫产卵,又能诱杀越冬害虫,物理诱杀需把握最佳防治时期,通常在害虫羽化高峰期前部署装置,并定期清理诱集的害虫,保持装置的最佳工作状态。

3. 推行科学用药技术,提高农药防治效率

科学用药技术要求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作物生长阶段和环境条件,合理选择农药品种、剂型和施药时机,优先选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药剂,并严格遵守轮换用药原则,避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施药技术的革新显著提升了农药利用率,如采用静电喷雾技术可使药液雾滴带电后均匀吸附在作物表面,较传统喷雾方式减少药液飘失。无人机飞防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解决了人工施药效率低的问题,还能通过精准导航实现变量施药,特别适合大面积农田的突发性病虫害防控。

实施科学用药需要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为精准施药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田间调查和智能监测设备,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抓住防治关键窗口期,如在病害初发期或害虫低龄期施药可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农药施用过程中的技术规范同样重要,包括严格控制用药浓度、选择适宜天气条件施药、确保施药器械性能良好等。农药减量增效技术不断发展,如添加助剂改善药液展着性,采用纳米农药提高有效成分利用率等,将化学防治与其他防治方法相结合,进一步降低农药使用量。

4. 实施种子消毒处理,阻断种传病害传播源

种子消毒处理借助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从源头阻断病害传播链,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包括温汤浸种和晒种处理,如将小麦种子在 55℃温水中浸泡 10 分钟,可有效杀灭麦瘟病和恶苗病病原菌,而阳光暴晒则能利用紫外线灭活种子表面的真菌孢子。化学消毒则主要采用药剂拌种或浸种,如使用咯菌腈、戊唑醇等杀菌剂处理小麦种子,可防治散黑穗病和纹枯病。现代种子处理技术已发展出种衣剂包衣技术,将杀菌剂、杀虫剂和微量元素等制成膜剂均匀包裹种子,形成保护层,兼具防病、防虫和促进幼苗生长的多重功效。随着技术进步,种子消毒处理正朝着更加精准和安全的方向发展,新型生物种衣剂的研发应用为绿色防控提供了新选择,如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成生物制剂处理种子,通过竞争作用和抗菌物质抑制病原菌生长 [2]。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作为一种物理方法,通过活性粒子改变种子表面特性,既能灭菌又能促进种子活力,且无化学残留。种子消毒还需配套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如消毒后的种子应避免在低洼积水地块播种,以防新生感染,针对不同作物,消毒方法需差异化实施,例如蔬菜种子多采用药剂浸种,而禾谷类作物更适合拌种或包衣处理。

5. 优化栽培密度管理,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优化栽培密度管理是改善农田微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发生的有效农艺措施,通过科学配置作物种植密度和行株距布局,能够显著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创造不利于病虫害滋生的生长环境。不同作物对密度的适应性差异较大,如小麦种植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既可保证基本苗数,又能增强株间空气流通,降低麦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风险,而果树栽培通过合理修剪和疏株,保持树冠通风透光,可有效抑制果实病害的发生。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最佳种植密度,例如紧凑型玉米品种可适当密植,而平展型品种则需降低密度。借助无人机航拍和遥感监测技术,可以实时评估田间冠层结构和郁闭程度,为动态调整栽培密度提供科学依据。在设施农业中,通过计算机模拟优化温室作物的空间布局,能够精确控制温湿度分布,有效预防灰霉病、白粉病等高湿病害的发生,密度管理需要与其他栽培措施协同配合,如适当降低密度的同时增施有机肥,既可保证单株营养供给,又能维持群体产量。

结语:

农业病虫害防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兼顾防治效果、环境友好性和经济可行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态意识的增强,病虫害防治将更加注重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利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强农民培训、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危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瑞兰 , 王俢忠 .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J].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25, (06): 164-166.

[2] 令狐芮平 . 农业病虫害防治的综合管理与绿色技术应用 [J].农业技术与装备 , 2025, (05):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