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基层单位的政务网络权限分级管理策略研究
周浩
乐亭县委员会 ,唐山市 乐亭县 063600
一、权限分级管理策略设计原则
(一)最小权限原则
最小权限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Privilege)是权限分级管理的核心理念,其目标是在满足用户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严格限制其可访问的系统资源与数据范围。该原则能够显著降低因越权访问或误操作造成的信息泄露和系统破坏风险。在基层政务网络环境中,最小权限原则的落实不仅要求对不同岗位进行精细化权限划分,还需结合岗位职责动态调整权限,确保权限配置随业务需求变化而更新,避免出现权限冗余。
(二)业务关联性原则
权限分配必须紧密结合岗位职责和业务需求,做到“权限即岗位功能的映射”。在基层单位,业务流程往往跨部门协作,若权限设置与岗位功能不匹配,可能导致业务受阻或安全风险增加。因此,应在权限模型设计阶段明确各岗位的业务范围,并建立业务与权限的一一对应关系。例如,审批类岗位需具备相关系统的审批权限,但不应同时拥有数据维护或删除权限,以防止因权限过宽引发操作风险。
(三)动态可扩展性原则
基层单位组织结构和人员岗位经常发生变化,如临时成立专项工作组、岗位轮换或人员借调等,这要求权限分配具有动态调整与灵活扩展的能力。动态可扩展性原则要求系统支持基于角色、属性等多维度的实时权限调整,并在必要时通过自动化流程快速审批与配置。同时,还应具备权限临时授权功能,确保在紧急任务或突发事件中可以安全、快速地扩展权限,任务完成后自动收回。
(四)可审计性与可追溯性原则
在政务网络中,权限管理不仅涉及事前的分配,还包括事中的监控和事后的追责。可审计性与可追溯性原则要求系统能够全面记录用户的访问行为,包括登录、操作、数据查询与修改等关键环节,并将日志信息与用户身份、时间、操作对象进行关联,以便在出现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定位问题、还原事件经过。此外,通过定期审计权限配置与操作记录,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和违规行为,为权限管理的持续优化提供依据。
二、 分级管理模型构建
分级管理模型是政务网络权限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其科学性直接决定了权限分配的合理性与安全性。针对基层单位业务多样、岗位分工相对明确但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权限等级与用户角色相结合的分级管理模型,从纵向权限分层与横向角色划分两个维度实现精细化控制。
(一)权限等级划分
权限等级划分主要依据数据的敏感度、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业务操作的风险程度,将权限分为四个层级。
一级权限:该级别权限对应涉密与核心数据访问,包括国家机密文件、重大政策方案、内部战略规划等。具有该权限的用户不仅可以访问高敏感度数据,还可能对其进行处理或分析,因此必须经过严格审批,通常仅授予核心领导层或经安全部门审查的特定岗位人员。在技术层面,应采用多因素认证、加密存储与专用终端接入等措施,确保一级权限的高安全性。
二级权限:二级权限涵盖关键业务系统的核心操作权限,如政务审批系统、内部财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这类权限虽不直接涉及国家机密,但对机构运转至关重要,若被滥用可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或业务中断。此类权限应根据岗位职责授予,如部门负责人、审批专员等,并结合操作日志与实时监控防止越权操作。
三级权限:三级权限面向日常业务处理,例如普通业务系统的数据录入、查询与统计功能。这一层级权限在基层单位中使用最为广泛,覆盖范围较大,但其安全风险相对较低。尽管如此,也应确保用户只能访问与其岗位直接相关的数据与功能,防止数据外泄或滥用。
四级权限:该级别主要用于访问公共信息资源,如政务公开平台、政策法规查询系统等。此类权限通常开放给所有政务网络用户,但仍需通过统一身份认证,以确保访问行为可追溯,并为后续统计分析与行为审计提供数据基础。
通过上述四级权限划分,可实现从高敏感到低敏感数据的分层保护,使不同安全级别的数据与系统得到针对性防护,减少权限过度集中或滥用的风险。
(二)用户角色定义
在纵向权限分层的基础上,引入横向用户角色定义,以岗位职责为依据将用户分为三类角色,每类角色与特定权限范围绑定,形成矩阵式管理模式。
管理层角色:包括单位领导、部门负责人等,承担决策、审批与审核等职能。该类角色通常具备较高权限等级(一级或二级),能够访问核心业务系统并对重要事项进行裁定。由于其权限敏感性高,除身份验证外,还应增加操作多方确认机制与操作审计制度,确保决策过程透明、可追溯。
业务操作角色:涵盖基层工作人员、业务专员等,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与执行,主要集中在二级与三级权限范围内。业务操作角色应遵循最小权限原则,仅能访问其岗位对应的业务模块,并配备相应的业务操作指南与安全培训,减少因操作不当带来的风险。
技术运维角色:包括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网络运维人员等,负责政务网络的日常维护、安全防护与技术支持。这类角色的特殊性在于,他们可能需要临时获得不同等级的权限以执行维护任务,因此应配备临时授权与任务完成后自动回收的机制,同时对其操作行为进行全程记录与审计。
(三)矩阵式管理优势
通过权限等级与用户角色的矩阵式组合管理,可以实现“纵向分层、横向分域”的双重控制。例如,管理层即便具备高权限,也只能在其所属部门或业务域内行使权限,防止跨部门越权操作;业务操作人员即使岗位变动,其权限也能通过角色切换实现自动调整;技术运维人员则通过临时授权机制避免长期持有高风险权限。
三、分域管理机制
分域管理机制是在政务网络权限分级管理基础上的重要深化,它通过横向分域与纵向分级的结合,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权限控制体系。横向分域以部门或业务类型为边界,将政务网络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业务域,如行政审批域、财政管理域、民生服务域、公共安全域等,每个业务域都对应一套独立的数据资源与业务流程。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避免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无序访问,还能防止因跨部门权限过宽而带来的数据泄露风险。用户的访问权限在横向上被限制在所属业务域内部,即使在本域内拥有较高等级的访问权限,也无法直接越权访问其他业务域的数据与系统。此种分域隔离策略在基层单位尤为重要,因为其业务结构相对简单但数据种类繁多,不同业务模块之间的数据相关性较低,跨域访问往往意味着潜在的安全威胁。此外,横向分域机制可结合组织架构变化灵活调整,例如在机构改革或新增业务板块时,通过调整域边界和访问策略即可完成权限重新划分,避免了传统单维权限控制模式下的复杂权限重构过程。
结论
本文围绕基层单位政务网络权限分级管理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以分级管理原则为基础、结合用户角色与分域机制的多维度控制方案。研究认为,最小权限、业务关联性、动态可扩展性以及可审计性与可追溯性四项原则,是确保权限分配科学合理和系统安全稳定的关键。通过构建权限等级与用户角色相结合的矩阵式管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横向分域与纵向分级的多维控制体系,可有效避免跨域越权、减少冗余权限、提高权限调整灵活性和可追溯性。实践应用表明,该策略在降低数据泄露风险、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强化内部监管方面具有显著成效。未来应在现有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与动态行为分析等技术,持续优化权限分级管理体系,确保基层政务网络安全与业务发展的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 汤煜康 , 田立 . 针对电子政务安全态势检测的新思路 [J]. 信息化建设 ,2017,(06):55-58.
[2] 彭友 , 王延章 , 王宁 , 等 . 电子政务系统中角色网络扩展模型研究 [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2,29(02):569-571+574.
[3] 吴艺圆 . 网络统一授权服务平台应用研究与实现 [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
[4] 李小标 , 吕慧勤 , 李忠献 . 电子政务互联互通中的资源访问控制 [J]. 信息网络安全 ,2006,(09):53-55.
[5] 王长 , 全艾 . 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信息访问控制研究 [J].兰台世界 ,2006,(0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