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工程实践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路径
潘云凡
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江苏昆山 215300
当前,以 STEAM 教育、项目式学习(PBL)为代表的跨学科学习模式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科学教育的目标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更强调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综合培养。然而,传统科学教学仍存在与生活实际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缺乏真实体验等问题。与此同时,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不断深化,需超越简单的技能训练,走向以手脑并用、创造性劳动和价值观培养为核心的新样态。
在此背景下,将工程实践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成为破解上述问题的可行路径。工程实践注重系统思维、设计与物化能力,劳动教育强调价值观、技能与品质培养,二者具有天然互补性。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小工程师”单元以完整的工程设计流程(明确问题—设计—制作—测试—优化)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开展工程实践的载体,也为融入劳动教育提供了天然平台。本文拟以该单元教学为例,从目标整合、内容重构、过程协同与评价引导四个维度,探讨融合实践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目标,以劳育目标赋能工程实践
工程实践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创新设计与问题解决能力,而劳动教育则侧重劳动观念、技能、习惯与品质的培育。二者融合首先需在教学目标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将劳动价值观、技能与品质目标有机嵌入工程实践目标体系中,实现育人目标的协同与升华。
以单元起始课《了解我们的任务》与《认识工程》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为校园建造塔台模型”的工程任务时,除提出高度、承重、成本等工程技术约束外,还应明确将劳动教育目标纳入项目导向。例如,在项目导学单中设立“最佳工匠团队”奖项,评价标准涵盖工具使用规范性、工作区域整洁度、废料回收利用率及团队协作精神等维度。在《认识工程》一课中,以长城、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为例,在剖析科学技术原理的同时,通过视频、案例等形式突出劳动者付出的艰辛努力、智慧结晶与追求的卓越品质,引导学生理解工程奇迹亦是劳动丰碑,从而在认知起点上植入“尊重劳动、崇尚创造”的价值观。
二、重构内容,将劳动元素嵌入工程环节
工程设计的各环节为劳动教育的渗透提供了自然契机。教学内容的重构意味着将工具认知、材料处理、安全规范、技能操作等劳动元素作为完成工程任务的必备知识与技能,无缝嵌入设计、制作、测试等环节,使劳动教育成为工程实践的内在支撑而非外部附加。
以《制作塔台模型》一课为例,教师可将教学重点从“完成模型制作”深化为“规范、安全、高效地制作高质量模型”。在动手制作前,专门开设15~20 分钟的“劳动技能微课”或“工具使用工作坊”,内容包括:其一,工具认知与安全规范,演示剪刀、尺子、胶枪等常用工具的正确握持、操作要领与安全注意事项,如热熔胶枪的使用与放置规范,并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其二,材料加工技巧,以吸管和连接件为例,演示如何测量、标记、精准切割与粘合加固,强调精准测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引导学生减少材料浪费;其三,将“6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简化为“整洁、有序、安全”要求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有序摆放工具、及时处理废料、课后清理桌面,使劳动习惯培
养贯穿实践全程。
三、协同过程,团队协作中深化劳动体验
现代工程与劳动均具有高度协作性。融合教学需通过结构化的团队合作学习设计,让学生在角色分工、协同操作与冲突解决中体验社会性劳动的真实形态,培养协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
在《设计塔台模型》《制作塔台模型》《测试塔台模型》等连续课中,教师指导各小组进行角色分工,如设立项目经理:负责统筹协调、进度管理;首席设计师:负责解读设计图、保证方案落实;安全质量员:负责监督工具安全与制作质量;材料工程师:负责管理材料、记录成本、回收废料。在制作过程中,各角色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当测试发现塔台承重不足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技术优化与劳动管理双维度进行“工程复盘”与“劳动反思”:是设计缺陷、材料选择不当,还是制作工艺不精、协作效率不高?通过共同分析问题、制定改进策略,学生深刻体会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四、引导评价,突出学生过程性劳动表现
融合教学需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突破仅以作品成败为标准的传统做法,加强对劳动观念、技能与品质的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在成果中“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劳动付出与成长。
教师可设计《“小小工程师”项目学习评价量规》,包含“工程设计与成果”与“劳动过程与表现”两个一级指标。其中,“劳动过程与表现”细化为:工具使用与安全、材料利用与节俭、操作技能与质量、团队协作与沟通、工作习惯与素养。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与个人自评。在《评估改进塔台模型》一课中,预留时间开展小组劳动反思述职,依据量规进行互评与自评。例如,某小组模型测试成绩虽非最优,但因工具使用规范、材料利用率高、场地整洁而获“最佳劳动团队”奖。这种评价方式使不同特质学生均能获得成就感,有效强化劳动教育价值。
三、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小小工程师”单元教学为例,从目标整合、内容重构、过程协同与评价引导四个维度,探讨了小学科学工程实践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四条路径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促进了工程思维训练与劳动素养培育的协同发展。这种融合实践不仅丰富了科学课程的内涵,也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实施载体,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有效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能力。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段、不同主题的工程实践项目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模式,开发更具系统性与适切性的教学资源,推动跨学科融合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庄 垂 迪 . 科 学 教 学 与 劳 动 教 育 融 合 初 探 [J]. 小 学 科学 ,2025(21):142- 144.
[2] 王 宗 伟 . 小 学 科 学 与 劳 动 教 育 的 跨 学 科 探 索 [J]. 读 写算 ,2025(06):145-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