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三方联动,推动产业工人“新八级工”制度落实路径研究
廖永祥
佛山市技师学院 528000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方向。广东作为产业工人队伍大省,率先推动“新八级工”制度落地实施,佛山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地,借助“新八级工”制度实施的契机,企业制定出最适合本企业技能人才发展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大力激发了技能人才的干事创业热情与活力。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产业技术工人 新八级工 评价制度
一、引言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技术高技能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佛山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市,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供给方面普遍存在企业“用而不培”、学校“培而不用”的局面,导致企业面临技能人才入岗“用工荒”,学校面临技能人才出校“培养荒”,“产业缺青年、青年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这也是政府落实产业工人高质量就业的痛点。本文旨在探索研究政校企三方联动,充分发挥三方优势,各尽其责,推动“新八级工”制度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技能评价中落到实处,有效提升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有效提升产业技能人才价值感和荣誉感,破除用培结构矛盾、缓解两荒精准需求,以满足佛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供给的需求,也让产业技术高技能人才真正成为支撑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人才力量。
二、“新八级工”制度概述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技能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22年3月出台《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人社部发〔2022〕14号),文件指出“对设有高级技师的职业(工种),可在其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技术职务(岗位),在初级工之下补设学徒工,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产业工人“新八级工”制度由此而来,该制度是我国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解决其职业发展受限问题,为产业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上升空间。
“新八级工”制度在原有的“五级”增设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的更加细分,为佛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工人职业等级晋升提供更明确指引,也拓宽产业工人职业等级上升通道,为政府引导企业制定产业工人岗位绩效工资、激励政策提供更清晰的依据。“新八级工”制度也是推动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政策导向,装备制造产业工人技能的逐级提升可以增加更优质的就业机会,推动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实现高质量就业,保障制造业就业市场的稳定,同时“新八级工”制度是对装备制造产业工人职业技能身份的认可,为其贴上“国字”证书招牌,体现技能人才的价值,从技师到高级技师、特技技师及首席技师的晋升,不仅仅是产业工人单纯技术提升,更应该是融合严谨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双向奔赴,为营造“崇尚技艺、追求品质”良好的技能人才成长氛围提供良好的社会导向,产业工人素质的提升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佛山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现状
佛山市作为广东省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其装备制造业尤为发达。笔者通过对佛山行业、企业、毕业生、研究机构及职业院校等进行高端装备业高技能人才调研,从高端装备业技能人才培养体量、高技能人才培养占比、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高技能人才培养效果等方面进行调研结果分析。
(一)高端装备业技能人才培养体量不满足。佛山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调研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来看,佛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特别是在智能装备制造、数控技术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等领域,出现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差距;从政策文件数据来看,佛山市政府发布的《佛山市职业技能升级行动方案(2022-2026年)》指出,到2026年全市计划培育140万名技能人才,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65多万,存在近75万的差距,在高端装备业的技能人才更加稀缺,技能人才体量不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二)高端装备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占比不匹配。佛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然而佛山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数的比例仅为29%,低于全省数据,与佛山市作为广东省的重要制造业基地的城市产业性质不匹配。佛山市装备制造产业虽然已经形成了一支较为完整的人才队伍,但仍然存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供需矛盾,特别是在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高技能型人才极度缺乏,这种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高端装备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区域内职业学校在佛山高端装备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虽然进行了广泛调研和不断探索,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上也不断优化完善,培养专业能力进阶线路条理清晰、层进度明显,但整体上仍存在一些模糊之处,比如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对接不紧密。佛山高端装备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校企共同培养为基础,在调研中发现尽管许多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这种合作往往只停留在协议层面,并未真正落实到实际操作中,还未真正形成清晰明确的符合佛山高端装备业高技能人才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四)高端装备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在佛山高端装备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缺乏深入的一线调研,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未形成“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的有机统一,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比如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实际项目经验,实践能力较弱,企业导师缺乏专业教学实践训练,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最新的技术和工艺传授给学生。培养模式在定位模糊、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的利用不足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学校培而不用、企业用而不培”的基本现状还未改变,高端装备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
四、政校企三方在推动“新八级工”制度落实的角色与作用
针对佛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体量不满足、培养占比不匹配、培养模式不清晰、培养效果不明显的“四不”现状,笔者提出政校企三方联动,通过政府出政策、出资金、出管理,学校出学生、出教师、出教学资源,推动企业出标准、出岗位、出师傅,落实“新八级工”制度,推动佛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一)政府在推动“新八级工”制度落实中,制定相关政策起着引领方向的关键作用。
在政策上详细规定“新八级工”各技能等级的评定标准,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清晰的路径指引;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技能等级评价流程,确保评价过程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出台政策鼓励技能人才在不同企业、行业之间合理流动,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在资金上为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技能培训提供资金补贴,鼓励加大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对积极参与“新八级工”制度实施的企业和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各方的积极性;为技能人才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在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攻关。在管理上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对技能等级评价过程进行严格监督,防止评价过程中的不公正、不规范行为;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整合各方资源,为企业、学校和技能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新八级工”制度的落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多元资源。
学校根据“新八级工”制度的要求和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新八级工”制度下,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参与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新八级工”晋升培养,适应不同技能等级的教学要求。学校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教学视频等,这些课程资源可以满足不同技能等级的教学需求,为学生及产业工人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企业在推动“新八级工”制度落实中,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技能人才评价标准至关重要。
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技术要求和发展战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技能等级标准,并随着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不断调整和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标准,确保标准始终与行业发展趋势相契合,激励员工不断提升技能水平以适应企业的新需求。企业根据不同技能等级设置相应的岗位,从学徒工到首席技师,每个等级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发展路径,建立健全岗位晋升机制和薪酬制度,鼓励员工通过提升技能等级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五、政校企三方在推动“新八级工”制度落实的具体路径
落实“新八级工”制度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从观念转变、政府引导、企业认可、学校参与等多方配合、共同推进,这里最主要的三方是政府、企业和学校,笔者认为政校企三方协同,三方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是推动“新八级工”制度落实实施的有效解决途径。本地政府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优势,在装备制造产业工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加强政策制定,对产业工人特别是高级别产业工人身份、地位的认同,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到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去,让装备制造“优质蓝领”大有可为的社会风气蔚然成风;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产业工人是实现起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积极制定薪酬制度、晋升制度、奖励制度,鼓励产业工人不断提升技术技能,取得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等级,兑现岗位技能等级待遇;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在落实政府政策、协同企业推进“新八级工”制度落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学生、教师及培训资源优势,深入企业实践,做好产业工人培训、鉴定服务。具体落实途径包括:
(一)制定引导政策,转变传统观念。政府深入研究政策制定,引导改变“蓝领”低人一等的传统职业观念,将“新八级工”技能等级提升作为“蓝领”职业发展的途径,引导产业工人充分认识自身技能价值,增强对自身职业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向更高级别的职业技能等级迈进,实现从“蓝领”到“金领”的职场跨越。
(二)完善评价标准,实现精准评价。政府联合企业、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岗位实际需求为基础、以满足企业用人标准为目标、以推动产业良性发展为方向,进一步明确技能等级要考核什么、怎么考核等关键问题,制定理论知识、技能技术、职业素养、社会能力等多元度制定评价标准。
(三)严格评价过程,确保真实有质。评价过程是确保评价标准真实落地的关键,也是检验产业工人“真才实学”的重要途径,政府联合企业制定完整的过程评价步骤和要求,逐项落实,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同时评价过程可以邀请学校教师全程参与,为学校参与“新八级工”制度落地提供“教师”资源支撑。
(四)优化人才结构,形成人才梯队。政府根据产业发展做好人才结构规划,企业通过内培外引,关注内部产业工人结构化建设,形成良性的“橄榄型”产业工人梯队,学校要与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做技能人才毕业就业、高技能在职人才培养等方面,助力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梯队保障。
(五)加强政策宣传,扩大政策影响力。为推动“新八级工”制度的落地,首当其冲是政策宣传的力度,政府要通过职能部门、宣传媒介、下企业、政策下基层、下社区、举办专题讲座、开设专题报道等多种途径,让在校学生、在职产业工人、技能在就业人员等群体了解“新八级工”制度的内容和意义,提高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建立长效机制,持续优化调整。政校企三方应建立长效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特别是企业要及时反馈“新八级工”制度落实进度、困难,三方协同解决,持续推进产业工人技能提升。
六、政校企三方联动的困难与挑战
笔者根据政策研究,通过政府出政策、出资金、出管理,学校出学生、出教师、出教学资源,企业出标准、出岗位、出师傅,推动产业工人“新八级工”制度落实是可行的,但要实现政校企三方联动“无缝对接”还是存在一定困难与挑战。一是政策制定与执行难以全面涵盖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以及各类职业院校的具体需求,资金投入在支持“新八级工”制度落实过程中,可能无法满足大体量的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管理协调涉及多个部门共同推动“新八级工”制度落实,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和协作机制可能不够清晰,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二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在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上可能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在教学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三是企业制定的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可能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难以得到广泛认可,影响技能人才的流动和发展,企业受经济形势、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来满足技能人才的发展需求,尤其是高技能岗位。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人社部发〔2022〕14号)
[2]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广东省产业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指引(试行)》
[3]佛山市统计局. 佛山市产业发展报告[EB/OL]. (2024-07-10)
[4]杨子舟;新型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构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13期
[5]邓小华;国家资格分级的技术逻辑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6]曹靖;魏晓红;阮芷茹;产教融合型企业育人的理论逻辑与未来图景[J];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22期
[7]唐智彬;杨儒雅;论我国技能型社会的结构与运行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06期
[8]马红;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升级路径与职业教育的改革[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