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电视台记者新媒体技能实战化培养模式
孙伟
东辽县融媒体中心1366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渗透,县域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已从传统电视转向短视频平台、社交 APP 等新媒体阵地。据《2024 年县域媒体发展报告》显示,县级电视台的日均收视时长从 2019 年的 120 分钟降至 2024 年的 45 分钟,而县域居民日均刷短视频时长则突破 90 分钟。这种趋势倒逼基层电视台加速融合转型,但记者的技能储备却难以跟上——某省广电局调研显示,83% 的县级电视台记者“仅会基础图文编辑”,65%“从未独立完成过短视频全流程制作”。
(二)研究意义
理论层面,本文突破传统“课堂培训”的研究范式,提出“工作即培训”的实战化框架,为基层媒体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实践层面,针对基层电视台“人员少、任务重、经费紧”的特点,设计低成本、高效率的培养方案。例如,清水县融媒体中心通过该模式培训后记者独立制作的短视频平均播放量从 5000+ 提升至 3 万 +,政务直播观看量增长200%,验证了模式的可行性。
二、基层电视台记者新媒体技能现状与培养痛点
(一)技能现状
基础技能浅层化
多数记者能完成微信公众号图文发布,但仅停留在“文字搬运”层面。某县电视台“乡村振兴”系列推文因标题传统,单篇阅读量长期低于 1000;而邻县同行采用生活化标题,阅读量突破 5 万。图片处理也局限于裁剪尺寸,不会优化色调以适应手机屏幕,视觉吸引力不足。
核心技能存短板
短视频创作: 72% 的记者不会调整手机拍摄曝光参数,导致画面过暗或过曝;剪辑逻辑停留在“素材拼接”,缺乏叙事设计。某县“非遗传承人”短视频因未突出主线,播放量仅2000+。
直播运营:在乡镇庙会等场景中,常因不会设置封面、未测试网络导致卡顿、观众流失。某“春耕助农”直播因无互动环节,30 分钟内观众从 2000 人降至 300 人。
数据分析: 85% 的记者从未查看平台“完播率”“受众画像”数据。某“校园安全”短视频因未发现 70% 观众为中老年群体,仍用快节奏剪辑,完播率不足 30% 。
(二)培养痛点
内容与需求脱节
某基层电视台“短视频制作培训”聚焦“Pr 软件高级剪辑”,但记者日常仅需使用剪映;案例多为“都市美食探店”,与县域“田间采访”等场景脱节。记者反馈:“学了蒙版特效,却不知道怎么拍好村委会选举。”
方式与效果背离
传统培训多为“专家讲3小时 + 发课件”模式。某县邀请教授讲解“直播运营策略”,但未安排设备实操,记者课后仍不会连接“4G 背包”户外推流。某记者坦言:“听课时觉得都懂,拿起设备还是手忙脚乱。”
考核与激励缺失
某电视台将“培训出勤”纳入考核,但对“是否掌握技能”无评估。记者王某参加5 次直播培训后,仍未独立完成过一场直播,却因全勤获“培训积极分子”称号。这种导向导致 60% 的记者将培训视为“应付任务”。
三、实战化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靶向性培养目标
以“三个达标”为核心,制定可量化指标:
短视频生产:能独立完成“选题策划—手机拍摄—剪映剪辑—多平台发布”,县域内单条播放量≥2 万,完播率≥ 50% 。
直播运营:掌握“设备架设—平台设置—现场控场”全流程,政务直播互动率≥8%,助农直播带动销售额≥ 1 万元/ 场。
传播优化:能通过后台数据调整内容,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形式,精准触达目标人群。
(二)优化本土化培养内容
模块化技能拆解
基础操作模块(30 课时)
手机拍摄:训练“低角度拍农作物”“移动跟拍乡村活动”等技巧;剪辑工具:聚焦剪映“自动字幕”“画质修复”功能,适配“快出片需求。
场景应用模块(40 课时)
分场景课程:“乡镇会议报道”训练用村民提问串联内容;“农产品推广”掌握“特写+ 采访 + 演示”直播脚本。
本地案例拆解:分析“XX 县‘村 BA’短视频”成功要素——方言解说增强亲切感,特写村民欢呼制造共鸣。
传播优化模块(20 课时):
标题技巧:总结“数字型”“疑问型”等适配县域受众的公式;
平台特性:讲解“微信适合政务、抖音适合生活、视频号适合社群”
的分发逻辑。
案例本土化改造
失败案例:本县“非遗短视频”播放量低,因仅拍手艺人工作场景,未体现“非遗与现代生活联系”;
成功案例:邻县“镇长直播卖桃”提前用“练话术”花絮预热,直播穿插采摘与打包画面,带动销量5000 斤。
(三)创新实战化培养方式
以战代训
某县电视台以“春耕”为主题设计任务:
策划阶段:记者提交选题表,明确受众、信息、形式,由骨干点评;执行阶段:技术骨干随队指导,如教“慢动作拍播种”“田间架补光灯”;
复盘阶段:用播放量、评论分析问题,将“农技专家采访”改为“农民提问+ 专家简答”。
师徒结对
“1 名骨干带3 名学员”,实行“三定”
定任务:给“直播冷场”学员安排“庙会小吃直播”,指导用“点赞满100 送试吃”互动;
定时间:每周2 次实操课,如教“从树干摇到树叶的运镜技巧”;
定标准:3 条短视频均达 2 万播放量视为“结业”。
线上线下融合
线上:制作“5 分钟技能包”,建“问题互助群”实时点评作品;线下:每月“主题竞赛”,如“2 小时制作家乡美食短视频”,赛后点评,获奖作品展于“融媒展示墙”。
四、实战化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
成立“培养工作小组”,台长任组长,明确三级职责:决策层:审批培训计划,协调时间,如设“每周三下午为实操时间”;执行层:制定《技能达标清单》,每周跟踪进度;
落实层:骨干任师傅,填《带教日志》记录学员进步。
(二)资源保障
设备配置:采购手机稳定器(800 元/ 台)、领夹麦克风(300 元/ 个)
等,单套预算1500 元内;建“设备共享池”,小程序预约提高利用率。师资本土化:选“短视频播放量超10 万”记者任师傅,月补500 元;
与本地“粉丝1 万+”达人合作,“田间实操课”费用≤2000 元/ 次。
(三)激励机制
短期:完成“助农直播销 2 万”“短视频播放 5 万”等目标,奖流量包或设备使用权;通过技能认证发“融媒技能之星”证书。
长期:新媒体技能占 KPI⩾30% ;职称评审增“新媒体作品数量”指标。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实战化培养模式通过“靶向目标 + 本土内容 + 实战方式 + 闭环保障”,解决了传统培训“学用脱节”问题。其核心价值在于:立足基层用低成本工具突破技能;培训嵌入日常降低工学矛盾;用数据案例使效果可量化复制。
(二)未来展望
可引入 AI 辅助工具如“智能脚本生成器”;构建“县域培训联盟”共享资源、联合直播PK,降低成本。持续优化推动记者从“传统采编”向“融媒多面手”转型。
参考文献
[1]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广电发〔2019〕5 号)[S].2019.
[2] 张辉锋,王宇琦 . 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电视台记者转型路径研究 [J]. 新闻与写作,2022(5):45-50.
[3] 李红 . 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新媒体技能培训现状及对策 [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2):78-81.
[4] 甘肃省广播电视局 . 清水融媒:启动“融媒练兵堂”[EB/OL].(2025-03-05)[2025-08-20].
[5] 福建省广播电视局 . 尤溪县融媒体中心:奔跑在媒体融合最前沿 [EB/OL].(2024-03-13)[2025-08-20].
[6] 中国广视索福瑞 .2024 年县域媒体受众行为报告 [R].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