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话语音教学
朱慧华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 本文针对凤庆方言区学习普通话时常见的错误音、缺陷音,通过对普通话语音教学的探讨,结合语音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技巧。
关键词:凤庆方言区 语音教学 常见问题 教学策略
一、引言
普通话是我国各民族之间交际、交流的工具,“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已于1982年纳入《宪法》。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推广普通话曾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6年国家把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列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来,“推普”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各地相继成立了语言文字的工作机构,近年来学校普及普通话工作成绩斐然。笔者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普通话教师,从事几年的普通话教学和培训工作,也对本方言区内如何实施普通话语音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以下谈谈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二、存在问题
凤庆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下的西南次方言。相比其他方言区的人们(如闽方言、粤方言)在学习普通话时具有更多的优势,因为语音和语法都大致接近。但是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成绩总体不甚理想,究其原因,“积习难改”是一个主要因素,本地人的一些方言音影响了普通话的发音。(一)声母方面的问题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笔者发现,我县境内出现最多、最明显的错误音、缺陷音有:1 . 平翘舌不分 2. j q x齿化 (二)、韵母方面的问题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 1 不会发后鼻韵母 2不会发卷舌元音er 3 ian/in不分 üan/ün不分 4 单韵母(高元音)i,ü带有摩擦,实际已经成为或接近半元音 其中前两种为凤庆方言区的普遍问题,后两种为本方言区内个别乡镇的问题。(三)、 声调方面的问题 声调不准是凤庆方言区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形式也复杂多样。诸如阴平不够高,阳平升不上去或是有曲折,上声问题就更多了,有该发全上(214)时只发半上(21)的情况,还有先降后升时声高降不下去的情况,而最影响语音面貌的是上声变调的处理失当,该发半上的发成了阳平,该发阳平的发成了半上,致使普通话听起来很别扭。此类问题多见于来自离县城相对边远的乡镇如新华、诗礼、郭大寨的学生中。
三、语音问题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
(一)声母方面1. 平翘舌不分。原因分析:此类问题多出现于城区及城郊的学生中,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是发翘舌音时发音部位偏前,舌尖接触上齿龈,发音效果接近平舌音。教学策略: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记住口腔中的各个部位,发翘舌音时舌尖要上翘接触硬腭前端,而不是舌尖接触上齿龈,教师示范两种不同发音方法的效果,并让学生反复练习和体会。第二,补充一些平翘舌并存的词语,如“沼泽”“自治”“出租车”等等,并进行反复练习,以训练口齿的灵活。
2 j q x 齿化 原因分析:此类问题出现于象贤,勐佑等地的学生中。j q x三个是舌面前音,发音时,舌面前部与硬腭前部形成接触,产生齿化的原因是舌面前部或舌尖靠近齿龈甚至上齿背,使得j q x分别夹杂了z c s的音色。教学策略:教学时,教师示范正确与错误的两种发音方法,并请学生体会和练习,再结合相应的音节进行拼合练习,防止学生只会发单个的声母,而不会用正确的方法与韵母相拼。
(二)、韵母方面
1.不会发后鼻韵母的问题 原因分析:本地方言中没有后鼻韵母,所有的后鼻韵母的字都被发作前鼻音,学生从听觉上分辨不出“光阴”和“观音”,“金银”和“经营”。教学策略:笔者首先从听觉上训练学生,通过听辨音练习,让学生能从听觉上分清前后鼻音,这是基础 ②分别讲解后鼻韵母的发音方法 如ang的发音方法,嘴自然张开,舌位先处于低元音a位,发音时,舌根向后上方抬起与软腭接触,阻塞气流使之从鼻腔通过。又如iang的发音方法,嘴微张,唇略展。舌尖抵在下齿背后,舌面前部挺起在前高元音i处。发音时,舌向后移动,经过低元音a位,最后舌根与软腭接触,阻塞气流使之从鼻腔通过,发出后鼻尾复合音iang。此外还有uang,eng,ueng,ing,ong,iong的发音方法,此处不一一赘述。笔者在教学时强调鼻辅音-n,-ng的发音方法和前后鼻韵母不同的归音方式。③让学生根据声韵拼合规律,形声字的声旁类推法来帮助记忆后鼻韵母的字词,并进行巩固练习。
2.不会发卷舌元音er 原因分析:凤庆方言区没有卷舌音,学生不会卷舌动作。教学策略:笔者先让学生认识到er实际上是央元音e同时带上卷舌的动作,再让学生掌握“er”的唇形、舌位,再通过er—e的比较辨音,反复训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 ian韵母的发成近似in韵母,将üan韵母发成ün韵母。如“抽烟”发作“抽音”,“动员”发作“动云”。原因分析:韵腹a被弱化甚至消失。教学时,笔者采用分解法,将ian分解为[i]-[ε]-[n]的音,说明发音时,舌头要由高元音i滑到半低的元音[ε] ,再将舌尖抵到上齿龈,并示范分解动作,以帮助学生找到发ian音的感觉。第二步,因为长期不分ian/in音,所以这些学生基本不能识别出ian韵的字。笔者在教学时,除了在发音训练时让学生识记外,在短文朗读训练时也事先让学生找出ian韵的字词做特定的标记,如此反复强调和训练,效果比较明显。教授üan韵母的方法大致相同。
4. i,ü带有摩擦 该类问题只存在于凤庆个别乡镇的学生中,人数较少,但显得比较特殊,所以本文还是加以讨论。原因分析:i是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发音时口微张开,唇形呈扁平状,上下齿相对,舌尖抵住下齿背,舌面前部隆起。ü的发音状况与i基本相同,只是唇要拢圆。发音时带有摩擦的原因是舌面隆起过高,与上齿龈接近或接触形成阻碍,气流从中通过形成擦音。教学策略:教学时讲清原因,强调舌面下压动作以纠正错误的发音方法,略见成效。教学时,教师可借用手势引导学生准确读出音高,同时,听力训练也特别重要。教师应反复示范,让学生在听力上形成对上声语音特征的牢固印象。因为听得懂,辨得明是说得好的重要前提。
四 语流音变的问题
掌握了声、韵、调的正确发音,并不一定就能讲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因为说好普通话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语感。但由于凤庆方言中缺少语流音变,且多数学生自小缺少普通话的语感训练,所以,虽然许多考生在考前几乎熟读了所有的朗读作品,但测试出来的成绩却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在语流音变的具体处理上。
五、结论
以上所谈,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方法,主要涉及如何在教学中纠正凤庆方言区的学生讲普通话时的方言音、缺陷音,仅从普通话的语音教学方面进行探讨。当然,要想是普通话的课堂教学取得明显成效,还需要教师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普通话口语训练方面进行思考,寻找方法,真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测试中心.普通话 水平测试纲要[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1) .
[2]吴弘毅《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44。
[3]吴为章《新编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