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专业背景下《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演进逻辑

作者

张先勇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0

一、引言

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高职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增长,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该课程的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经历了显著的演进。尤其是 2023 年新版教材的出版,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推动了教学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本文基于 23 版教材内容,系统梳理《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演进逻辑,旨在为高职院校优化课程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演进的逻辑主线

(一)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跃迁

传统教学中,《思想道德与法治》常被简化为理论知识的灌输载体,侧重知识点的记忆与考核。然而,23 版教材打破了这一局限,将课程目标定位为“培育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这一转变体现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跃迁。教材通过设置“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等专题,将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深度融合。例如,在“职业道德”章节中,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职场中的道德困境,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和责任意识。这种目标导向的转变,使课程更加贴近高职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未来职业需求。

(二)教学内容:从单一学科向跨学科融合重构

23 版教材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程的学科边界,构建了“思想道德 + 法治 + 职业”的跨学科内容体系 [2]。一方面,教材强化了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内在关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讲解中,帮助学生理解二者的统一性;另一方面,教材注重与高职专业的衔接,增设了“行业法律法规”、“职业风险防范”等模块。以护理专业为例,教材结合《护士条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解析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风险点,既增强了内容的针对性,又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这种跨学科融合,使课程内容更具实用性和前瞻性。

(三)教学方法:从传统讲授向多元互动转型

面对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在23 版教材教学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动教学方法从单向讲授向多元互动转型[3]。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辩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在“民事权利与义务”章节中,教师可组织“消费者维权模拟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原告、被告、法官等角色,通过模拟庭审过程,深化对民事法律关系的理解。此外,教材还推荐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线案例库等,拓展教学时空,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这种教学方法的创新,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演进逻辑的现实动因与内在机理

(一)现实动因: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决定了《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23 版教材的修订,事实上也恰好适应了这一要求。通过调研发现,多数高职院校已将课程纳入专业群建设方案,与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和教学资源。例如,某智能制造类高职院校将“工业机器人伦理”纳入课程内容,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挑战,受到学生广泛好评。这种校企协同的课程开发模式,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产业前沿,增强了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

(二)内在机理:认知规律与德育规律的双重遵循

从认知规律来看,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是重实践、轻理论,偏好具象化、场景化的学习方式。23 版教材采用“案例导入—理论阐释—实践应用”的编排逻辑,符合这一特点。从德育规律来看,道德的形成依赖于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教材设计的“实践活动”“拓展阅读”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道德实践的平台。例如,“志愿服务活动策划”任务,要求学生制定社区服务方案并实施,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奉献精神。这种“知行合一”的设计,促进了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四、优化教学的策略建议

(一)精准对接专业需求,定制模块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对23 版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例如,针对财经类专业,可强化“经济法”“商业伦理”等内容;针对艺术类专业,可增加“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模块。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例如,聘请律师担任兼职教师,开展“法律诊所”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开发典型案例集,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后拓展。这种校企深度合作,能够及时将行业最新动态融入教学,提升课程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三)创新评价方式,建立全过程考核体系

改变单一的期末考试模式,构建“平时表现 + 实践作业 + 理论测试”的多元评价体系。例如,将课堂参与度、小组项目完成情况、社会实践报告等纳入平时成绩,占比不低于 50% ;期末考试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可增加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题。这种全过程考核,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五、结语

高职专业背景下《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演进逻辑,本质上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在思政课程中的具体体现。23 版教材的实施,标志着课程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高职院校应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 .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路径研究 [J]. 教育与职业 , 2023(12): 98-102.

[2] 王建华.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例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4(5): 45-50.

[3] 陈丽华. 基于23 版教材的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J]. 高教学刊 , 2024, 9(3): 187-191.

作者简介:张先勇(1966-),男,湖北兴山人。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思政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