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万紫千红春满园

作者

付欢

新疆昌吉市三工镇人民政府 831113

群众文化艺术的繁荣程度是衡量社会文化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尺。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公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和深度化的新趋势,这对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传统的、相对固化的工作模式在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上难以完全匹配当前的需求变化。因此,探索一条能够有效激发创造力、提升服务精准度的改革路径,显得尤为迫切。相关工作的重点应从简单的活动组织,转向更为复杂的生态构建,即通过一系列策略性的调整,营造一个有利于各类文化艺术要素自由流动、有机结合的良好环境,从而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一、重塑工作流程的核心逻辑

想要促使群众文化艺术工作模式发生深层次变革,首先就要改变其内部的工作流程和核心逻辑,传统运作方式常常表现出一种线性特征,自上而下地推进活动策划和执行环节,改革的方向应当朝着动态的,循环的,并且以反馈为动力的闭环流程发展,把公众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当作所有工作的出发点,通过定期问卷,座谈以及数据分析等手段,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文化喜好和潜在需求,在此基础上展开项目策划,保证活动内容能够与公众兴趣高度契合。活动开展阶段要重视过程中的互动与信息搜集,随时对细节加以调整,活动结束之后,则必须建立起规范的评价环节,不仅要对参与人数,覆盖范围等量化指标予以评判,还要考察公众的满意度,文化获得感等质化成果,这样的评价结果会被直接反馈到下一个工作周期的需求分析与项目策划环节当中,从而形成一种不断自我改善,持续迭代的良性循环,让整个工作体系具备更强的适应性与生命力[1]。

二、优化资源要素的配置方式

(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网络

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不能依靠单个机构去推动,要形成一个不同种类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网络,要冲破地域,行业,所有制之间的壁垒,促使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这些公共文化机构,同社会文艺团体,非营利组织,文化志愿者甚至具备特长的个人产生常态化的联系和协作,可以规划一种项目合作机制,由公共文化机构给予场地,设备或者基本经费支持,由社会力量承担起具体的创意策划和组织执行任务,就拿一个戏剧工作坊项目来说,社区文化中心可供应排练场地,民间剧社负责设计课程并实施教学,最后的演出就纳入到区域性的艺术节里面,这种网络化的协同模式,可以有效地汇集各方的优势,充实文化产品的供给,产生出“1+1>2”的聚合效应。

(二)活化利用存量文化空间

城市与乡村里藏着许多可挖可用的存量空间,把这些地方改造成新的活动阵地,这是拓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场所的一大路径,不少空置的旧厂房、仓库、街区公共空间,通过功能性改造,就能变成小剧场、艺术展览区、手工艺作坊或者数字体验馆,在改造的时候,要重视空间的复合性和灵活性,比如做模块化设计,让一个空间在不同的时段承载不同的活动。大约 500m2Ω 的旧车间,借助可移动的隔断墙与组合式舞台,可以划分出至少三个不同的功能区,既可满足小型演出,又可容纳艺术沙龙,还能实现静态展览的需要,而且要保证改造之后的空间,在声学,光学等专业技术指标方面达到基本标准,比如展览区域的平均照度不能低于 500lx,背景噪声也要控制在 40dB 以下,这样才能给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活动赋予物理依托[2]。

三、创新活动内容的呈现形态

(一)促进跨界融合的艺术表达

艺术的活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各种艺术门类之间交叉碰撞产生新的文化内容是一种创新形式,鼓励和引领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时,在艺术创作上进行一些大胆尝试,把传统艺术元素同现代科技、当代审美结合起来,可以尝试把传统民乐和电子音乐混合编曲,形成一种民族韵味与时代特征并存的新音乐作品;也可以传统书法展出时,利用互动式的投映技术,让观众能在虚拟宣纸上体会书写的感觉,做到静态看图和动态书写兼得,这种跨界结合不但给传统艺术带入新活力,更能吸引年轻群体注意,还能扩大艺术表达边界,制造出独特审美感受,如此一来群众文化艺术内容供给就会变得更为多样[3]。

(二)拓展线上线下的互动场景

线上和线下场景的深度融合,这是未来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发展必然的趋势,不能只是简单地把线下活动搬到线上,变成“直播模式”而是要设计出能够实现双向、深度互动的融合场景,比如一场线下艺术讲座,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在直播中设置线上专属的问答环节,让线上观众也可以与主讲人进行实时交流,一个实体展览,可以开发出配套的线上虚拟展厅,借助 VR 技术让那些无法来到现场的观众拥有身临其境的观展感受。相反,线上发起的艺术创作征集活动,优秀的作品可以做成线下展览,把虚拟变成现实。要保证线上体验,网络传输必须稳定,4K 超高清直播上行带宽至少 50Mbps,互动指令延迟要小于200ms,这些都是打造优质互动场景的必要条件。

四、结语

群众文化艺术工作改良不是一次成型的工作,它是一种不断摸索调整的过程,最基础的目的就是冲破束缚,释放活力,创造出一个更贴近民众,更具创造力的文化生态。从改良工作流程内部关系,到改良资源配置手段,再到改良活动内容表现形式,这样的一系列的改良策略,都是朝着同一方向努力的,那就是塑造出一个能准确感受到社会文化需要,有效整合内外资源,一直产出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一种全新工作体系,只有经过这样的大范围革新,群众文化艺术的百花园才能真正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提高大众文化水准,充实人们精神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周宇梁 . 关于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管理改革的探讨 [J]. 商业文化 ,2021,(18):134-135.

[2] 董景云 . 关于基层文化馆文艺创作工作的若干思考 [J]. 喜剧世界(中旬刊),2021,(09):49-50.

[3] 李玉环. 文化馆在群众文化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及发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 ,2022,(08):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