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陈汉华
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中心学校 441115
引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不仅是对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传承与价值引导的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其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青少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1 创设传统文化情境,增强学生的文化感受
初中教材收录了很多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文章和诗词,教师可以提取节日主题,利用多媒体创设与节日主题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同时学习知识。以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该词作于北宋丙辰年的中秋节,教师在教学该词时,可以围绕中秋节这个主题上网搜集一些与中秋节相关的文化和习俗。教师可以讲解:在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因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作月夕、八月节;人们会在此夜仰望天空如玉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然后,教师可以上网搜集一些中秋节主题的视频,截取其中片段放映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感。教师通过创设传统节日文化情境,让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内容,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文化感受,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2 拓展教学资源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成长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旨在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对此,教师需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探寻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补充与拓展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深入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空间。例如,在教学《诫子书》时,教材内容蕴含“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价值观。对此,教师可以在深度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外资料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借助信息技术搜集与《诫子书》相关的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让学生在了解诸葛亮生平事迹、历史影响等的过程中,更为深刻地理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深刻内涵。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通过对比阅读、主题研讨等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助力学生深入理解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学质量。此外,教师需明确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围绕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合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为学生打造亲身感悟地方文化特色的空间,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有效挖掘苏州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借助多媒体播放狮子林、拙政园等园林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园林中的山水景观、建筑风格、园林布局等,帮助他们加深对苏州园林的理解,并深入体会苏州园林的文化韵味。若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观看评弹、昆曲等表演,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的感悟。通过持续丰富与拓展教学资源,教师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提供保障,并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3 开展传统文化相关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劳动文化和节日文化,也包含交友文化、儒道文化、名著文化、茶文化等。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取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主题,再围绕主题开展相关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在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传统文化之美。以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小说天地”为例,教师在教学该课时,可以举办一场中国古典名著故事会。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和小说的经历,再选定一部小说反复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小说内容制作成框架图。当学生梳理完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框架图在组内展开第一次试讲,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调整自己的讲述过程。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在全班学生面前展开第二次试讲,教师可以让试讲后的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与台下教师和同学交流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刻,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重新设计小说人物命运,为其编写新故事。如此一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会更深刻。
4 创设真实情境,搭建古今实践桥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初中语文教学,需借助情境设计打破历史与现实的隔阂。教师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设计如“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历史人物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等探究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跨媒介创作等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激活传统文化资源,促使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动态生命力,进而形成“以古鉴今”的思维习惯,强化文化传承的行为自觉。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智慧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相关实践活动、举办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创设传统文化教学情境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融入,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为学生日后的文化学习打好坚实基础。未来的教育实践,教育者需进一步探索文化传承的微观路径,让每一首诗歌的吟诵、每一篇经典的品读、每一次现实的对话,都成为民族文化基因复活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危富华 . 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探析 [J]. 学周刊,2024(29):137-139.
[2] 黄海英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研究[J]. 名师在线,2024(33):59-61.
[3] 魏家秀 .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究——以《乡愁》一诗教学为例[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10):30-32.
[4] 杨璐嘉 . 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J]. 语文世界,2024(30):12-13.
[5] 戴冬梅 .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J]. 中学课程辅导,2024(2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