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的结合运用
肖玉萍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第一小学 341600
在小学语文教学里,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石,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目前语文教材通常采用“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高效识字,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两种识字法的特点与结合运用。
集中识字,是把一定数量的汉字集中起来,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字形结构、读音特点等进行归类教学 。比如,将“跑、跳、踢、蹲”等足字旁的字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发现足字旁的字大多和脚部动作有关;或者把“妈、奶、姐、妹”等女字旁的字归为一类,使学生明白女字旁的字常常和女性相关。这种识字方式的优点很突出,它能让学生系统地认识汉字的规律,短时间内接触大量汉字,快速扩充识字量。而且,通过对比、分析同类型汉字,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会更深入,也更容易掌握汉字的结构和特点,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像认识了“清”字,学生就能推测出“晴、睛、情”等字的读音和含义特点。但集中识字也存在一些不足,它把汉字从具体语境中抽离出来,学习过程可能会比较枯燥,学生容易混淆相似汉字,记忆难度较大。
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学习生字。比如在学习《小小的船》时,学生通过朗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在理解月亮形状像小船这一语境中,认识“弯、月、儿、尖”等生字。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同时识字,通过上下文来准确把握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尤其是对一些多义词、虚词,在语境中理解更透彻。同时,还能把识字与阅读、说话、写作等语文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习兴趣 。不过,分散识字也有缺点,它识字量相对较少,进度较慢,如果缺乏系统的引导,学生可能难以形成完整的识字体系。
既然两种识字方法各有利弊,在教学中就需要将它们有机结合。在集中识字单元,教师可以充分发挥集中识字的优势,引导学生探寻汉字规律。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的《树之歌》,可以把“梧、桐、枫、松、柏、桦、杉、桂”等木字旁的字集中起来,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共同特点,明白木字旁的字大多和树木有关,还能拓展认识更多木字旁的字。同时,把这些生字放到具体词语和句子中,如“梧桐树叶像手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减少集中识字的枯燥感 。
在课文教学中,采用分散识字法,将生字融入语境。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整体感知,圈出生字;精读课文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含义,分析字形结构。比如《曹冲称象》一课,学习“称、柱、底、杆”等生字时,引导学生联系曹冲称象的过程理解字义,还能让学生用这些生字组词、造句,加深理解 。
此外,还可以在日常教学中灵活切换两种方法。学习新汉字时,先用集中识字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规律,再通过阅读、写作等活动,以分散识字的方式在不同语境中巩固运用;复习时,将学过的生字分类集中,强化记忆。
总之,“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各有千秋,将它们有机结合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弥补不足,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