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协同育人导向下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研讨

作者

董丽丽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傲城幼儿园

一、协同育人导向下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

所谓“协同”是指多个主体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在认识上统一思想,在行动上体现出主动支持、步调一致,所谓“协同育人”是指关涉育人主体的各方(幼儿园、家长)为了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从而在育儿认识观念、思想上统一,在育儿行动上的主动协调和相互支持,协同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对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1]。区别于传统的幼儿园单向指导教学或者家庭教育,协同育人的核心特征是构建平等、互信、合作模式,建立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伙伴关系。在对幼儿的教育中,秉承着双向互动、共同学习协商的准则,共建良好的教育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有限衔接和深度融合,形成教育共同体。

二、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现状

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在育儿过程中仍旧存在教育权威的心态,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仅存于形式或者幼儿园单向灌输,对于家长的很多育儿智慧和能力认识不足。家长层面,部分家长也存在依赖心理,认为把孩子全权交给幼儿园教育很放心;认为幼儿园的指导建议在干涉其家庭教育等,双方对“协同育人”的理解深度和共识程度不足。对于幼儿教育内容方面,幼儿园缺乏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家庭类型,如:单亲家庭、长辈抚养家庭、离异重组家庭的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在幼儿教育中参与度低,被动接受幼儿园所讲授的育儿知识,缺乏表达自身能力和智慧的机会,与幼儿园之间交流少;幼儿园课堂内容更偏向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家庭氛围的营造等。这些原因导致了协同育人工作在幼儿园家庭教育方面进展缓慢。

三、协同育人导向下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实施策略

(一)构建协同互信的家园关系

在幼儿园家庭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渠道,比如:家园联系册、班级微信群、幼儿园专属家园联合APP 等进行日常沟通,传递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亮点。幼儿园也可以在每月特定的日子向家长开放幼儿园活动,比如:家长义工、幼儿园半日观摩等,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幼儿园教师应当真诚倾听家长的诉求和建议,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对建议进行改进。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幼儿家庭结构和家长需求的不同,设计差异化指导内容,比如:刚入园的小班幼儿需要侧重在与家长分离焦虑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方面;大班的幼儿需要侧重于学习质量与幼小衔接方面,为之后进入小学学习做准备等。

(二)创造多元化的指导形式

在构建家庭和幼儿园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幼儿园需要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也就是指幼儿园需要对家园社共育活动形式进行创新,可通过在幼儿园内开展主题活动的方式,邀请幼儿家长和社区人员参与其中,与幼儿一同活动,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亲子活动氛围和家庭教育氛围,还可以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地利用[2]。

例如:幼儿园可以开展家长沙龙,围绕目前的热点话题或者较为突出的育儿问题进行话题讨论,教师和家长一起相互探究学习;还可以在特定的节日举办亲子工坊主题活动,增加亲子游戏或者亲子手作课程等,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尤其关注一些特殊需求的家庭,可以利用幼儿园APP 预约一对一咨询,也可以利用APP 把家庭结构差不多的家庭分组,在线上针对每组家庭开校训家长会。

(三)建立长效协同机制

幼儿园可以在每个年级中建立家庭教育协商委员会,吸纳不同背景和不同家庭结构的家长代表参与进幼儿园的管理和活动策划中,制定一个家庭教育评估表,幼儿园可以在教室或者公共区域设置家庭教育宣传栏,把评估分高的家庭公布在宣传栏上当作榜样示范。教师也可以挖掘利用家长的职业或者特长等资源,邀请家长进入课堂教学,形成家长互助模式。幼儿园在教研方面也需要给予一定支持,要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纳入园本教研当中,在教师培训时分享成功案例,共同研讨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并加以解决,让所有的教师共同提升。幼儿园也可以和高校、研究机构、心理咨询师等建立长久联系,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更专业的理论支持。

四、结束语

协同育人导向下的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已经不再是幼儿园单方面给予建议,而是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双方基于共同的教育目标,相互之间学习,彼此支持,携手共进的一段旅程。协同育人的成功依赖于幼儿园和家庭不断地更新观念,重塑双方的关系,创新方法和机制,最终确保每一个幼儿都能够更加健康、快乐、更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瑶 . 协同育人导向的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策略——以成都市双流区黄甲幼儿园为例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3(35):77- 80

[2] 方萌.家庭- 幼儿园- 社区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路径探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5(1):093- 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