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的公共图书馆红色文化空间建构与传播效能研究
王曼曼
盐城市图书馆 江苏盐城 22400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结晶,在公共图书馆嵌入红色文化内容是传承文化、引导思想的重要途径。党建引领红色文化与图书馆空间资源、服务功能结合,可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和教育功能,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红色动能。
一、党建引领下公共图书馆红色文化空间的功能定位
(一) 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空间功能拓展路径研究
公共图书馆在创建红色文化空间时,要把党建统领作为核心,推进红色资源系统性整合,达成展示、阅读、研学、互动等功能集成的复合格局。把馆藏党史文献、地方革命人物资料、红色经典图书等主题化归类,塑造独具本地特色的红色专架和专题阅览区域,促使资源从分散陈列走向集中聚合[1]。在空间安排上,要冲破传统静态阅读区划分逻辑,采用可移动展示架、多功能演讲台、互动墙等设计,让空间具备知识流传、思想启迪和情感浸染等多重功能。结合数字化设备布置,可以拓展线上线下的阅读交流途径,使得红色文化阅读服务冲破时空限制,渗入到多种人群和生活场景当中,从而形成内容带动与功能联动相融合的红色文化服务生态系统。
(二) 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与服务机制协同构建
公共图书馆在助推红色文化空间塑造时,要把党史学习教育当作制度化的服务内容,融入到日常工作的流程当中,在时间规划、活动开展以及服务供给方面做到同步推进。设置专门的党史教育区域,长久展出党的发展史,革命历史事件以及重要文件选读内容,创建成一个常设的,可供人们长期观摩的学习环境,提升红色文化在空间里的象征含义与教育价值。还要配搭读书会,讲座和红色故事诵读活动,建立起与党建指导单位的常态联系,使得党史教育活动做到组织稳定,内容专业,群众参与的运行状态。图书馆应当形成以党员读者为带头人的学习小组制度,促使党史阅读由单纯的服务供给转变为群体互动,通过活动数据分析和读者反馈机制来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方式,保证党史教育融入公共文化空间的长久生命力和持续吸引力。
(三) 红色主题空间场景构建与阅读氛围激发策略
营造具有沉浸感与文化张力的红色主题空间是提升图书馆传播力与感染力的重要路径,要借助符号化视觉设计与情境化空间构建,达成红色文化氛围的整体激活。就物理空间布局而言,要重视色彩体系的统一性与象征意义的强化,选用红色主色调和革命元素符号,融合本地红色历史人物事迹,图文并茂展板以及艺术装置,营造出多维视觉引导。在阅读场景营造方面,要把红色故事阅读,经典片段分享,数字导读功能融入到展示空间之中,让读者在驻足时产生自然过渡的沉浸式体验。设置红色精神“打卡点”,互动墙留言功能,唤起读者表达与传播的欲望,使空间成为线上线下内容共创的交互场所。
二、红色文化传播效能的实现机制与提升策略
(一) 红色文化阅读推广的传播策略优化
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活动要想把传播效能做到最大,就一定要从内容策划,流传办法以及受众链接这些方面来执行全面改善,从而达成内容情感价值和流传形式的双优化[2]。在内容规划时,应该依照党史故事,革命人物,生动案例这些主题,针对不同群体的承受能力和阅读习惯展开分层内容定制,加强流传的匹配度和吸引性。就活动组织而言,要冲破传统讲座式的流传形式,采取情境化的阅读会,角色扮演朗读剧,互动问答导读之类的办法,改进读者的沉浸感和参与度,让阅读活动由单向传达变成双向互动。 在传播途径上,要重视与新媒体平台的联动,打造以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和阅读App 为节点的联动传播链条,通过发布活动花絮、读者反馈和精选内容导读来引发更多关注,做到活动成果的二次流传和公众再次参与。
(二) 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媒介融合路径探索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由传统媒介向融合传播格局迈进,公共图书馆需凭借数字技术深入介入,拓宽红色文化内容表现形式与传播范围。创建红色文化数据库,把红色图书文献,档案资料,口述历史以及影像记录进行数字化整合,塑造起结构明晰,检索方便的知识体系,让使用者可依循关键词,主题标签和人物关系展开多路径信息查阅。借助VR、 AR 与沉浸式数字影像技术,能够再造历史事件场景,让读者在虚拟空间里互动式地学习,使红色文化以可视、可感、可控的形式加强教育效果。在传播路径上,打通馆内系统与数字阅读平台的数据接口,对电子资源、线上导读、互动评论、社群运营进行融合管理,推动红色文化从馆内传播向社会化传播转变。
(三) 志愿服务体系对红色文化传播的组织支持功能
志愿服务体系是红色文化传播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组织保障力量,它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化服务的温度和广度。在创建志愿服务体系时,要率先接纳具备党史知识储备和宣讲能力的党员志愿者、退伍军人以及高校青年,从而塑造起一支结构丰富、能力相辅的服务团队。通过展开红色读物讲解,红色主题展览讲解员,导读分享会主持之类岗位的实践,唤起志愿者的加入热情并锻炼表达才能,让红色文化传播活动更为生动且饱含情感温度。 公共图书馆要创建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包含红色文化知识,流传办法,组织协调等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和带教实践来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流传素养。在机制方面,要创建起志愿者的鼓舞回馈体系和分层评价体系,促使形成以志愿服务为纽带的读者共同体,让读者由服务对象变成流传主体,从而让红色文化传播活动更具有可持续性和群众基础,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共建共享的文化流传新生态。
(四) 多层级读者参与机制对传播广度的促进作用
想要扩大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关键要打造多层级、差异化的读者参加制度,让不同社会阶层和年龄段的读者群体都能找到合适的参加方法和表达途径 [3]。图书馆应当按照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群体的认知特点和喜好需求,规划对应的分龄导读内容和专属于各年龄段的活动计划,采用绘本讲读,青少年红色阅读大战,中青年红色思想沙龙,老年口述史搜集等手段,引导各类读者对红色文化实行主动接触和深度参与。在组织架构上,应该创建由读者,馆员和社会组织共有的红色文化参与小组,围绕谋划,执行和流传这三个方面展开合作,改善读者的参与感受和归属感受。
(五) 区域资源联动视角下红色文化空间传播的协同机制模型
红色文化空间传播要冲破图书馆单一阵地约束,塑造区域文化资源联动体系,形成以图书馆为核心节点,多主体共建共享的传播协同模型。联动层面,要整合本地党史馆,烈士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以及高校思政平台资源,创建区域红色文化传播联盟,协同拟定传播主题,共享优质资源,联合举办跨馆,跨域的阅读与教育活动。图书馆要在联盟里承担内容整合和公众引流任务,通过设置红色文化地图,主题阅读线路和文化参访手册,引领读者从馆内阅读迈向线下体验。 技术平台方面,建立区域共享数据库与统一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联、成果共展,让红色文化传播实现跨场域、跨平台的协同运转。在机制保障上,建立定期协商、资源互换、评估激励制度,保证联动网络运行的制度化与长效性。这一协同模型的建立,可以消除机构间的壁垒,跨越空间的阻隔,让红色文化传播由点状单元走向系统合力,真正达到价值引领与社会参与的广泛结合。
三、结束语
在党建工作的统筹推动之下,公共图书馆红色文化空间的建设步入了系统集成、服务融合、功能更新的新时期。通过改良空间结构、充实流传手段并加强读者互动,红色文化的社会渗透力和流传效能持续提升。往后要进一步加大区域协同创建和数字流传能力的培育,扩展红色文化的流传广度和流传深度,使其在新的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成为凝聚群众、教育群众、引领风尚的文化高地。
参考文献:
[1] 宁晓敏 . 以红色书籍阅读助推红色文化发展——十师北屯市图书馆主题阅读推广路径 [J]. 现代阅读 ,2025,(08):11-13.
[2] 赵昭 , 李倩岚 . 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路径研究 [J]. 大众文艺 ,2025,(05):30-32.
[3] 车宝晶 , 王宇 . 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与 路 径 [J]. 图 书 情 报 工 作 ,2023,67(21):56-62.DOI:10.13266/j.issn.0252-3116.2023.21.006.
作者信息 : 王曼曼,女(1989.2.6—),汉族,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图书馆公共服务管理
课题项目:盐城市图书情报类社科课题:党建引领下的公共图书馆红色文化--- 空间建构与传播效能研究(编号:25tsqbsk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