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的新娘》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分析
刘静怡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0
引言
《受伤的新娘》是角色艾琳(Irene)的核心咏叹调,表现其被未婚夫背叛后的痛苦与愤怒。作为巴洛克“歌剧 seria”(正歌剧)的代表作,该曲体现了维瓦尔第对人声戏剧性与器乐伴奏的完美结合。本文旨在通过音乐分析与演唱实践,揭示其艺术价值与技术要点。就让我们走进歌剧,分析如何更好演唱这一歌剧选段。
一.维瓦尔第与歌剧选段《受伤的新娘》
(一)维瓦尔第生平及歌剧创作背景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于 1678 年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普通乐师家庭。其父亲是圣马可大教堂的小提琴手,在父母的熏陶下,维瓦尔第从小学习音乐。随着年龄的增长,维瓦尔第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天赋也逐渐被世人发现,在 20 岁时就已成为神父,更是因为他一头的红发而被大家称为“红发神父”。维瓦尔第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维瓦尔第共创作了超 500首协奏曲和 70 多首奏鸣曲,协奏曲《四季》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古典作品之一。1713 年创作了他的歌剧处女作《奥托内在维拉》,而且又创作了《疯狂的罗兰》,《巴亚捷》等著名的歌剧。而《受伤的新娘》正是选自维瓦尔第 1735 年创作的《巴亚捷》。但维瓦尔第的音乐在 19世纪一度被遗忘,在 20 世纪时因巴赫的研究推动才重新被发现,其作品旋律鲜明,“快 - 慢 - 快”的程式化协奏曲结构影响后世,维瓦尔第被视为巴洛克音乐的巅峰代表人物之一。
(二)歌剧简介与人物分析
《受伤的新娘》是歌剧《巴亚捷》的第二幕中帖木尔的未婚妻艾琳公主的演唱片段。在她的未婚夫打赢战争后,艾琳悄悄来到帖木尔的寝殿,却发现帖木尔爱上了阿特斯里娜,要与艾琳解除婚约,还要把她许配给希腊王子。艾琳因此非常伤心,于是她与希腊王子合作,想要挽回自己与帖木尔的感情。艾琳扮作女仆悄悄潜入他的宫殿,却在与帖木尔的交谈中更加确信他已经爱上了阿特斯里娜,于是伤心欲绝的艾琳演唱了这首《受伤的新娘》。
二.演唱技巧分析
(一)歌词的运用与语言
在巴洛克时期,歌剧作品更加注重旋律,歌词一般都比较简洁,很少用歌词推动剧情发展,《受伤的新娘》也是如此。整首乐曲在 5 分钟左右,却仅仅只有几句的歌词重复演唱。
“新娘,受伤的新娘,忠诚,变成了悔恨,
天为何捉弄我?天为何捉弄我?但他却在我心中,我的新郎,我的爱,是我的希望。”
虽然简短,但却深刻表达了艾琳复杂的情感,简洁的歌词突出了词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每一次重复时,维瓦尔第都做出了调整,使得情绪层层递进,情感不断加强,最终彻底爆发。
同时,《受伤的新娘》作为一首意大利语歌曲,语言发言的准确性也是歌曲的难点之一,在歌词中双辅音的运用十分广泛。如果咬字不清晰很容易会出现部分辅音字母发音错误的情况。双辅音是由两个不同的辅音组合而成的,其发音与单辅音相同,但时值较长,而歌剧正好需要运用慢性语言传达悲伤的情绪。
(二)演唱时气息的控制:均匀平稳
《受伤的新娘》非常考验演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因此常被用于练习的素材。在训练中,演唱者为了达到演唱效果,需要采用“快吸慢呼”的吸气方式。吸气时用腹式呼吸充分吸气,让横膈膜下沉,腰腹扩张,避免耸肩或者胸部过度抬起,同时做到均匀呼气,保持气息均匀流出,避免突然泄气或者憋气,保持声音的平稳连贯。在练习时,可以模拟受到惊吓的快速吸气,吸好气后均匀的发“si ”的声音,尽量使发出的声音持久而均匀。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使演唱者的气息更加流动均匀,从而更好的演唱歌曲。
(三)演唱时速度与力度的变化
在演唱歌剧《受伤的新娘》时,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表达出艾琳被帖木尔背叛后的哀伤,悲愤与绝望。后面的演唱则需要着重注意强弱的对比,才能演唱出歌曲的层次性。力度的变化往往表达着人物情绪的起伏,演唱时以弱为主,但多次进行渐强渐弱的调整,表达出艾琳压抑的克制的情绪,“忠诚,变成了悔恨”由中弱的到强,表达忠诚被践踏的愤怒,随后“天为何捉弄我,天为何捉弄我”中强到中弱,像是艾琳绝望的喃喃自语,“但他却在我心中,我的新郎,我的爱,是我的希望”由中强回归弱,有一种疲惫的终结感。在练习时,可以采用“强弱交替”的练声方式,选一个音,交替唱 pp-ff-pp,训练力度变化的能力,也可以通过朗诵歌词,找到自然的重音,再迁移到演唱当中。
三.歌曲《受伤的新娘》情感把握
(一)人物情感分析
作为歌剧的女主人公,艾琳集高贵,忠贞,激烈于一身,符合巴洛克歌剧对极端情感的偏爱。《受伤的新娘》这一咏叹调看似是艾琳在诉说自己的故事,其实是在表达心爱之人离开自己的无奈与悲伤,还有被未婚夫背叛的悲愤。因此在演唱这首歌曲是,演唱者应该在悲伤叹息的同时唱出艾琳对爱情的幻灭和对尊严的捍卫。
(二)演唱时情感的表达
《受伤的新娘》是 ABA 的三段体形式,在演唱 A 段呈示段时,前奏多为分解的下行音阶,来渲染悲伤情绪。“新娘,受伤的新娘……”作为全曲的第一句,演唱者需要悲伤,缓慢的唱出这一句,把观众带进着悲伤紧张的氛围之中。随后演唱的情绪逐渐强烈,带着被背叛的羞辱,比如“天为何捉弄我”这一句,在歌曲中反复出现,歌词本短小精炼,但每一次反复都蕴含着艾琳的不同的情绪,仿佛自己在像上天质问,为什么上天对我如此不公?演唱者可以利用由强到渐弱,最后弱收的方式,表现出艾琳仍然对帖木尔带走一丝希望,希望他回心转意,可以通过眼神,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画面一般,传达艾琳悲痛而纠结的内心情感。
结语
咏叹调《受伤的新娘》作为维瓦尔第歌剧《巴亚捷》中的核心唱段,以其深刻的艺术内涵与精湛的音乐技法,成为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典范。本文从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两大维度展开分析,揭示了该作品在旋律结构、情感表达、气息控制、力度变化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在艺术特征上,作品通过返始咏叹调(Da Capo Aria)的三段式结构,配合下行叹息音型与半音化和声,生动刻画了艾琳从哀伤到愤怒再到绝望的情感递进。在演唱技巧上,演唱者需注重气息的连贯性、力度的戏剧性对比以及装饰音的精准处理,同时结合意大利语咬字的清晰度,方能完整呈现角色的复杂心理。此外,对艾琳这一角色的情感分析表明,巴洛克歌剧不仅追求技术的完美,更强调人性化的戏剧表达。演唱者需通过声音与肢体的结合,将“被背叛的新娘”这一形象从乐谱中鲜活地展现出来,使观众感受到其高贵、忠贞与激烈并存的悲剧性人格。综上所述,《受伤的新娘》不仅为声乐演唱者提供了技术训练的经典范本,也为我们研究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提供了例子。
参考文献
[1] 张鹤童 . 咏叹调《受伤的新娘》演唱技巧研究 [D]. 延边大学 ,2020.DOI:10.27439/d.cnki.gybdu.2020.001280.
[2] 刘悦 . 咏叹调《受伤的新娘》的情感与演唱分析 [J]. 戏剧之家 ,2024,(28):93-95.
[1] 葛子傲. 咏叹调《受伤的新娘》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 ,2022.DOI:10.27010/d.cnki.gdbnu.2022.000900.
[1] 赵艳阳 . 咏叹调《受伤的新娘》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分析 [J]. 黄 河 之 声 ,2021,(09):136-138.DOI:10.19340/j.cnki.hhzs.2021.09.043.
作者简介:刘静怡 女 2005 年4 月 汉 本科生在读 音乐表演(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