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在社会坐标系中的重新定位:一个大学生视角下的价值重构
蒲晓慧 韩冲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当“985 硕士送外卖”、“海归求职难”的新闻屡见报端,“学历贬值论”与“读书无用论”便在社会舆论中掀起阵阵波澜。作为身处象牙塔与社会门槛交界处的大学生群体,我们既亲历着对知识殿堂的敬畏与投入,又敏锐感知着就业市场的寒潮与学历光环的褪色。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浪潮席卷而来之际,学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经历一场深刻而复杂的嬗变。本文旨在从大学生视角出发,剖析学历价值的多维面向,探讨在学历通胀与技能需求升级的双重夹击下,个体与社会如何实现价值突围。
一、学历价值的多维透视:光环、符号与困境
传统观念中,学历是通往精英阶层的金钥匙,承载着社会筛选与地位赋予的双重功能。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揭示,学历作为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形式,深刻影响个体社会地位获取与经济回报高低。中国恢复高考后的数十年间,“知识改变命运”的箴言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学历成为跻身管理岗位与专业领域的核心通行证,构筑了稳定的社会流动阶梯。
然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毛入学率从 1998 年的 9.8% 跃升至 2022 年的 59.6% )在提升国民素质的同时,也悄然改写了学历的价值脚本。昔日稀缺的学历资源变得充裕甚至过剩,“学历通胀”现象日益凸显。2023 年高校毕业生达 1158 万,许多岗位的学历门槛被不断推高,“硕博争抢基层岗”成为就业市场新景观。这种学历的“通货膨胀”,使得同等学历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市场信号功能出现紊乱。部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错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人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群体对此的感知尤为直接与焦虑。对“内卷”的无奈调侃、对“上岸”(指成功考公考编或进入理想单位)的激烈竞逐,无不映射着对学历价值不确定性的深切忧虑。我们目睹师兄师姐在考研、考公大军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感受着职场对学历要求水涨船高带来的无形压力。当教育投入(时间、金钱、机会成本)与预期回报之间的落差不断拉大,对学历价值的迷茫与质疑便自然滋生。
二、社会需求升级与学历内涵的再定义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向,正迫使学历内涵发生深刻重塑。产业结构升级呼唤知识复合、能力多元的新型人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单纯的知识记忆价值衰减,解决复杂问题、跨界融合、持续学习等高阶能力(即所谓的“可迁移技能”)跃升为关键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强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情商等成为未来职场核心素养。
企业招聘逻辑亦悄然生变。学历作为初步筛选依据的功能依然存在,但光环效应显著减弱。雇主愈发看重实习经历、项目成果、专业技能证书、面试表现等体现实际能力的“证据”。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互联网大厂招聘中对顶尖院校毕业生与竞赛获奖者的青睐,传递出能力本位的新信号。麦可思研究院报告显示,雇主对毕业生“软技能”(沟通协作、责任感、抗压能力)的重视度持续提升。学历正从“地位象征”向“能力信号”转变,其价值越来越取决于其背后所承载的真实能力厚度。
“学历如同入场券,但决定你能在舞台中央站多久的,是你的真才实学。” 这一转变要求大学生重新审视学习目标:从追求一纸文凭,转向追求附着于文凭之上的硬核技能、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本领。学历的价值,正被其内含的能力“基因”所重新定义。
三、突围路径:大学生个体策略与社会协同
面对变局,大学生个体需主动进行能力重构与价值突围:
1. 超越课堂,锻造复合能力:积极参与高质量实习、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志愿服务。利用慕课(MOOC)、微专业、行业认证等渠道拓展技能边界,构建“T”型或“π”型知识能力结构。2. 深化认知,明晰职业规划:尽早进行职业探索,了解行业趋势与岗位真实需求。结合兴趣、能力与社会需要调整学习重心,避免盲目跟风考研考公。3. 拥抱多元价值:认识到职业成功的路径多元化。新经济催生的自由职业、灵活就业、创新创业等模式,为能力突出者提供了绕过传统学历评价体系的新赛道。成功不再唯一依赖于“金饭碗”,技能变现、价值创造同样可赢得社会尊重。
与此同时,社会层面亦需协同推进系统性改革:
高等教育革新: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推广项目制学习、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适应性。建立更科学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优化: 推动建立以能力为导向、更加开放多元的社会评价机制。规范发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微证书、项目经验认证等替代性能力凭证,使其在人才评价中与学历具有同等效力。消除招聘中的“唯名校”、“唯学历”隐性歧视。
政策支持与引导: 完善终身学习体系与学分银行制度,为在职者技能更新提供便利。加强对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投入与社会地位认可,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
四、结语:迈向“ 学历 +′′ 的能力本位时代
学历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强关联正在松动,这并非学历价值的终结,而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回归与内涵升华。在汹涌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浪潮中,学历的“通货”膨胀了,但其作为系统化知识训练载体的基础价值并未消失。社会真正摈弃的,是对学历符号的盲目崇拜与对学历背后能力实质的忽视。
未来的竞争图景,将属于那些能够将学历赋予的潜力转化为真实社会价值的人——那些拥有持续学习内驱力、跨界思维整合力与实际问题解决力的“学历 + ”人才。作为大学生,我们需在珍视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超越对文凭的单一执念,将核心精力投向能力的深耕与价值的创造。社会亦应积极构建更加开放、多元、公正的评价生态,让每一份努力与才华都能在适合的土壤中绽放。
学历不再是固化的阶层标签,而是终身学习旅程中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起点。在学历与能力的交响中,我们当以清醒认知与务实行动,谱写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和谐乐章。这不仅是个人对时代命题的回应,更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协同进化、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 备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相关论述,并结合近年来《中国青年研究》、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教育部统计数据等资料中关于高等教育发展、就业市场趋势的最新研究观点与数据支撑。文中部分概念如“ 学历通胀” 、“ 可迁移技能” 、“ 能力信号” 等,借鉴了当前教育社会学与人力资源领域的前沿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