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与幼儿园课程融合的路径探索
赵倩倩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维新镇幼儿园 甘肃 定西748400
前言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教师应当结合幼儿园文化启蒙的教育诉求,创新课程内容与形式,进一步落实文化自信的教育目标,让幼儿在感知文化温度、获得生命体验的同时,也能增强社会体验,发挥自身的文化传承力量。教师在涉及传统文化节日活动时,也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结合起来,设计应景活动,注重过程体验。
一、丰富自然活动形式,增强自主合作体验
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化符号的传递,更在于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在玩耍中积累,获得深度体验[1]。教师要突破节日等于主推活动日的思维定式,不仅将节日活动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也要结合自然活动形式,构建主题与区域相结合的游戏体系,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生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的互动交流,提升实践能力,实现系统浸润的文化探索过程。
例如,老师围绕端午节活动主题,在跨领域的主题活动中,为小朋友们拓展了讲述《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由来》等环节,开展“粽子里的秘密”绘本共读活动。美美小朋友喜欢自己动手创作,她用彩泥捏造小龙舟的形状,用毛线编织五彩绳,在老师的带领下,他还在幼儿园的小公园中收集树叶,拓印艾草香包,分享给了其他小朋友。航航小朋友对食物比较感兴趣,他在网上浏览短视频时,发现不同地区包粽子口味有所不同,于是搜集资料了解了南北方口味和习俗的差异。除此以外,老师还带领班级内全体小朋友开展赛龙舟的模拟体能游戏,让大家用轮胎、竹竿制作龙舟模型,在小组内练习平衡与协作,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二、丰富家园互动实践,建设社会参与场域
家庭是幼儿文化启蒙的第一课堂,社区则是幼儿传承文化的主要阵地,教师应当注重家园社一体的实践路径,打破单向输出的教育局限[2]。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与其他主体共享资源,也能在传统文化节日主题的协同设计中,打造共同参与的互动机制,共同关注于幼儿的成长与实践,提供更充分的参与空间,并补充评价环节。在此基础上,幼儿不仅能够基于自身的实践路径,保持独特的文化记忆,也能在社会共享中,明确社会主题,提升参与能力。
比如,在春节时期,老师带领小朋友们共同探索春节期间的美食,比如饺子、汤圆和腊八粥等,邀请会做传统美食的家长进班教学,体验亲子空间。在社会实践中,萌萌小朋友的妈妈带领萌萌共同收集家庭中的老物件,发现了家中在过年时曾悬挂的旧灯笼、过年时拍的老照片,以及爷爷的手写春联等,萌萌小朋友拍摄的短视频,不仅记录了自家过春节时的习俗,还在爸爸妈妈的建议下,通过网络资源的拓展,认识到了其他地区的春节习俗,她说“虽然每个地方春节习俗都不一样,但都有团圆的意思!”展现了浓厚的民族归属感。爸爸妈妈和老师还将萌萌小朋友自主拍摄的视频分享到了公众号中,让更多的社区居民看见、点赞、评论。
三、完善活动评价维度,展现幼儿个体成长
在传统节日活动设计中,幼儿教师往往更注重幼儿实践的结果和技能,却忽视了过程的体验和情感的发展。教师应当突破传统的评价局限,从幼儿自主评估、教师支持和家园协同等维度出发,全面记录幼儿在节日活动中的成长轨迹,记录多元发展。根据幼儿的兴趣参与、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教师不仅能够对游戏活动进行系统总结,也能根据幼儿的个体和群体表现,收集多方反馈,整合教育共识,让幼儿更关注自身的过程体验,拥有更清晰的自主认知[3]。
例如,在中秋节活动之际,老师带领大家共同探索节日元素,包括月饼、与中秋有关的古诗和习俗等。在活动中,鹏鹏小朋友提出“为什么月饼是圆的?”这一问题,后续在小组成员的综合努力下,大家搜集了科学资料,提供了科学佐证,并且尝试用多种材料创作不同馅料的月饼。后续在鹏鹏小朋友的号召下,大家将自己制作的月饼分享给父母和社区其他居民共同分享。鹏鹏小朋友的爸爸还记录了他在赏月时的童言童语“月亮像棉花糖,我想咬一口”,充满了童趣。这些真实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大家的成长,也有利于各主体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提供适时的介入帮助。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是以幼儿为中心的文化浸润过程,教师要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家园互动实践和评价体系的完善,让幼儿感受到文化的生命力和个体的成长过程。未来,教师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幼儿拓展虚拟节日场景和线上文化博物馆等资源,进一步拓展课程边界,让幼儿获得更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并进一步培育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 孙彩虹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实践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3,(08):88- 90.
[2] 董兰 . 幼儿园课程融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必要性与路径分析[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3,(04):172- 174.
[3] 张静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融合的实践研究 [J]. 家长 ,2023,(07):123-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