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带一路”背景下英语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作者

刘彤 田婷婷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宁 272103

1、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旅游合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同时也有大量的中国游客前往沿线国家旅游。英语导游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着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文化交流的效果。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英语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一带一路”背景下英语导游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2.1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英语导游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既要向外国游客准确阐释中国文化的精髓,又要帮助中国游客理解沿线国家的文化特色。在讲解过程中,导游需要运用跨文化视角,将文化现象置于其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避免刻板印象。例如,在介绍宗教建筑时,不仅要说明其建筑特色,更要阐释其背后的信仰内涵;在讲解饮食文化时,既要介绍食材工艺,也要说明其蕴含的生活智慧。这种深入的文化解读能够帮助游客超越表象认知,建立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真正实现"民心相通"的深层交流。

2.2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导游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保障。具备这种能力的导游能够敏锐捕捉游客的文化背景差异,预判可能产生的文化误解。在服务过程中,他们能够根据游客的文化习惯调整讲解方式,如为注重隐私的欧美游客保持适当社交距离,为喜欢互动的拉美游客创造更多交流机会。同时,他们还能妥善处理因文化差异引发的各类状况,如饮食禁忌、礼仪规范等,确保游客获得舒适的旅游体验。这种文化敏感性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上,更体现在服务细节中,使游客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显著提升服务满意度和重游意愿。

2.3 推动“一带一路”旅游合作

高素质的英语导游队伍是深化“一带一路”旅游合作的重要支撑。他们既是中国旅游形象的展示窗口,又是旅游合作的实践者。通过提供专业的跨文化服务,这些导游能够增强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信心,吸引更多高品质客源。同时,他们为中国游客出境游提供的文化引导,有助于提升中国游客的国际形象。在旅游合作项目中,具备跨文化能力的导游还能协助企业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等工作,促进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创新。这种人才优势将有效推动“一带一路”旅游市场互联互通,为区域旅游经济注入持续发展动力。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特点及对英语导游的要求

3.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特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涵盖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差异显著。在宗教信仰方面,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在风俗习惯方面,不同国家的饮食、服饰、礼仪等各不相同;在价值观念方面,有的国家注重集体主义,有的国家强调个人主义。这些文化差异对英语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挑战。

3.2 对英语导游的要求

为了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特点,英语导游需要具备以下能力:一是丰富的文化知识,包括中国文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和世界文化知识;二是良好的语言能力,不仅要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还要具备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如语用能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能力等;三是敏锐的文化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和理解游客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差异;四是灵活的应变能力,在面对文化冲突和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妥善解决问题。

3.3 培养跨文化服务意识

英语导游在 " 一带一路 " 旅游服务中需要树立专业的跨文化服务意识。首先,要培养文化平等观念,避免以本国文化为标准评判他国文化,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其次,要具备文化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国家游客的文化背景调整服务方式,如对中东游客注意宗教礼仪,对欧美游客注重个人空间等。再者,要建立文化敏感性,能够察觉细微的文化差异信号,如肢体语言、表情神态等非语言交际要素。最后,要形成文化学习习惯,持续更新文化知识储备,关注沿线国家最新的文化动态和社会变迁。这种服务意识的培养需要导游在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在服务中做到既专业规范,又亲切自然。

4、英语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

4.1 英语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

通过对英语导游、旅游企业和游客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前英语导游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部分英语导游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在导游讲解中不能很好地融入文化元素;一些英语导游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语言障碍;还有部分英语导游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技巧,不能有效地处理文化冲突。

4.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英语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源于培养体系的系统性缺陷。在培养模式方面,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明显失衡,过度强调语言技能和导游实务的训练,而跨文化交际课程往往被边缘化,缺乏系统的文化认知与交际策略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具有实际跨文化工作经验的教师严重不足,导致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而脱离实际工作场景。实践教学环节同样面临挑战,学生实习多局限于服务国内游客,与"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游客的互动机会有限,难以获得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体验。这种培养体系的局限性直接影响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亟待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来系统解决。

5、英语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5.1 培养目标

英语导游人才的培养应以服务 " 一带一路 " 建设为导向,着力打造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聚焦四个方面:一是夯实英语语言基础,使学生具备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掌握旅游专业术语和跨文化交际用语;二是构建多元文化知识体系,重点学习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社会规范等;三是强化跨文化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四是提升专业服务水平,系统掌握导游服务规范、讲解技巧、突发事件处理等业务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成长为既精通外语又熟悉文化,既懂业务又善沟通的高素质英语导游人才,为促进 " 一带一路 " 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5.2 课程体系

构建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包括跨文化交际理论、中国文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导游业务、英语语言技能等课程。跨文化交际理论课程主要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中国文化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课程使学生掌握沿线国家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导游业务课程培养学生的导游讲解、组织协调等能力;英语语言技能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5.3 教学方法

在英语导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体系。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跨文化服务案例,通过分析真实场景中的文化误解、沟通障碍等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文化差异的处理技巧。情景教学法可模拟机场接机、酒店入住、景点讲解等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锻炼语言应用和服务能力。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就特定文化主题展开研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角色扮演法则通过互换导游与游客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游客的需求和心理。这些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更能培养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和专业素养,为未来从事 " 一带一路 " 旅游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5.4 师资队伍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英语导游人才的重要保障。在师资建设方面,应采取 " 引进 + 培养 " 的双轨制模式。一方面,重点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或国际导游工作经验的教师,其丰富的跨文化实践经历能为教学注入鲜活案例;另一方面,建立系统的教师发展机制,通过定期举办跨文化教学研讨会、组织境外考察交流、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导游资格认证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鼓励教师与旅行社、涉外酒店等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挂职锻炼积累一线服务经验。此外,可建立校企 " 双导师制 ",邀请资深涉外导游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实现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支既懂教学又通实践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5.5 实践平台

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环节。学校应积极与涉外旅行社、五星级酒店、国际会展中心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打造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服务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同时,在校内建设模拟导游实训中心,配备多语言导览系统、VR 文化体验设备等,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定期组织 " 一带一路 " 文化周、国际旅游论坛等活动,邀请外国游客参与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赛事接待、涉外志愿者服务等实践项目,在真实跨文化情境中锻炼沟通能力。通过 " 校内仿真 + 校外实战 " 的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文化认知,提升专业素养,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6 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考试、论文、实践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如实习表现、交流活动表现等;结果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导游业务能力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6、英语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政策支持

完善的制度保障是提升英语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联合文化旅游部门制定专项培养计划,设立英语导游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跨文化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等项目。建议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旅游企业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同时,建立 " 一带一路 " 导游资格认证体系,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核心考核指标。此外,可设立专项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赴沿线国家交流学习。通过构建 " 政府主导、校企协同 " 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复合型英语导游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更好地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 倡议。

6.2 资源整合

高效的资源整合是提升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机构合作开发特色课程,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旅游企业可开放真实工作场景,选派资深导游担任实践导师,参与教学方案制定。要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如与国际友好城市开展交换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涉外文化活动等。建议建立 " 一带一路" 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整合沿线国家的文化资料、旅游资讯等,为教学提供丰富素材。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竞争力。

6.3 持续改进

动态优化机制是保证培养模式先进性的重要保障。建议成立由教育专家、企业高管和行业导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系统,收集用人单位评价和职业发展数据,作为课程调整的依据。密切关注 " 一带一路 " 旅游市场新变化,及时将数字导游、智慧旅游等新技术纳入教学内容。每学年组织教学反思会,针对跨文化实践环节的薄弱点进行专项改进。通过构建 " 评估 -反馈 - 改进 " 的闭环系统,确保培养模式始终与行业发展同步,持续提升英语导游人才的跨文化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结论

“一带一路”倡议为英语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构建科学合理的英语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对于提高英语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践平台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英语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和持续改进是保障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英语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不断完善培养模式,以适应“一带一路”倡议下旅游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亮. 旅游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 [J]. 英语广场,2022, (02): 62-64.

[2] 赵阿琼 . 宁夏全域旅游背景下英语导游服务人才培养研究[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 2019, 40 (02): 110-112.

[3] 赵一一 .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英语导游翻译技巧与能力[J]. 新智慧 , 2018, (02): 68.

作者简介:刘彤,1968 年 8 月,湖南溆浦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