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探究
王红梅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开元乡中心小学 615000
引言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和基本手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中年级学生(三、四年级)正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其朗读水平直接影响着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目标定位模糊,缺乏系统性设计;方法单一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评价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导向功能。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朗读教学效果的发挥,亟待通过科学有效的指导策略加以改进。
一、朗读教学的价值定位与现状分析
朗读教学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育中具有多维度的教育价值。从语言发展角度看,朗读是学生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一转化需要调动语音、语调、节奏等多重语言要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通过规范的朗读训练,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丰富语言表达的技巧。从阅读理解层面看,朗读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有声朗读过程中,需要调动注意力、想象力和情感体验,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有助于深化对文本内容、情感和思想的理解。研究表明,优质的朗读体验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深度阅读的发生。
从审美教育维度审视,朗读是将文学语言艺术化的过程。通过声音的表现力,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感色彩和艺术魅力,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特别是对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从心理健康角度考量,朗读还具有调节情绪、增强自信的积极作用。成功的朗读体验能够带给学生成就感和愉悦感,对培养健康人格具有潜在影响。
然而,当前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存在明显不足。教学目标方面,许多教师对朗读教学的价值认识不足,往往将其简单定位为"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缺乏对情感表达、审美体验等高阶目标的关注。教学内容上,朗读训练多依附于课文讲解,缺乏独立系统的教学设计,训练内容零散随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以集体朗读、轮流朗读为主,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评价则普遍流于形式,多以 " 读得响亮 "" 读得流利 " 等模糊评价为主,缺乏科学具体的评价标准,难以发挥诊断和引导功能。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朗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观察发现,中年级学生的朗读表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语音语调平淡,缺乏变化;节奏把握不当,停顿混乱;情感表达不足,与文本内涵脱节;自信心缺乏,声音细小胆怯。这些现象反映出当前朗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表现力和文学感受力方面的不足,亟需通过优化指导策略加以改进。
二、系统化的朗读教学目标设计
建立科学系统的朗读教学目标体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首要环节。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朗读教学目标应体现分层递进的设计思路。基础层面要夯实朗读的基本技能,包括正确的发音、适当的语速、合理的停顿等。这一层面的目标是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为更高层次的朗读表现奠定技术基础。
中级目标应聚焦文本理解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语调变化、重音处理、节奏控制等技巧,传达文本的情感色彩和思想内涵。这一层次的目标培养的是学生理解文本与表达情感的联结能力,使朗读成为文本解读的有力手段。高级目标则着眼于审美创造和个性表达。鼓励学生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富有创意的朗读演绎,展现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目标设计还需考虑文体的差异性。不同类型的文本对朗读的要求各有侧重:叙事性文本侧重情节表现和人物对话的生动性;说明性文本强调逻辑清晰和重点突出;诗歌朗诵则注重韵律节奏和意境营造。教师应根据文体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朗读指导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
的朗读要领。
为增强目标的操作性,可采用具体化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例如:" 能够用适当的语速和停顿朗读叙事段落 "、" 能通过语调变化表现对话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能运用重音突出说明文中的关键信息" 等。这样的目标表述既便于教师观察评价,也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目标设置要体现递进性,从单句到段落再到篇章,从模仿到自主再到创造,形成螺旋上升的能力发展路径。
三、多元创新的朗读教学方法
实现朗读教学目标需要依托多元创新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是激发朗读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可通过背景音乐、图像视频、实物道具等媒介,营造与文本内容相符的情境氛围,帮助学生进入文本世界。例如,朗读描写自然景色的段落时,可配合展示相关风景图片或播放自然音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角色体验法则特别适合人物对话丰富的文本,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朗读,揣摩人物心理,表现性格特点。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朗读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示范引领法是朗读教学的基础方法。教师的专业示范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样板。示范不仅要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性,更要展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可采用 " 教师示范 - 学生模仿 - 对比改进 " 的教学流程,通过即时反馈帮助学生提升。为丰富示范资源,还可利用名家朗诵音频、优秀学生朗读视频等材料,拓展学生的听觉体验。
互动评议法是培养学生朗读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读互评,既提供了实践机会,也培养了批判性听力。可设计简单的评价量表,引导学生从语音标准、流畅程度、情感表达等维度进行评价。教师则适时介入,提供专业指导,将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知。技术整合法为朗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利用语音分析软件,可以直观显示学生的语调曲线、语速变化等参数,帮助其进行自我调整。录音录像功能则让学生能够回听回看自己的朗读表现,培养自我反思能力。
游戏化教学能够有效调动中年级学生的参与热情。设计 " 朗读接龙"" 情感朗读猜猜看 "" 最佳配音员 " 等趣味活动,使朗读训练寓教于乐。特别是对发音练习、语调训练等基础环节,游戏化设计能够缓解练习的枯燥感,提高训练效果。分层指导法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朗读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度的挑战和成功体验。
四、结论
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树立科学的朗读教学观,通过目标分层设计、方法多元创新、评价科学建构等策略,全面提升朗读教学质量。有效的朗读指导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深化文本理解,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和人格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技术的进步,朗读教学将展现出更丰富的可能性和更大的教育价值。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使朗读真正成为学生语言发展和精神成长的有力支点。
参考文献
[1] 陈玉欣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指导策略初探 [J]. 考试周 刊 ,2022,(32):25-28.
[2] 琚铖 . 以朗读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1,(25):34-35.